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北京城
ID:beijing-cheng
前几天有位瓷和小编念叨,
说自己想吃徐记的烧饼,
就特意去了趟白塔寺,
结果谁料白跑一趟,
和人一打听才知道徐记早搬家了。
但来都来了,
也就在周围溜达溜达吧。
东起赵登禹路,西到西二环,南临阜成门内大街,
这里虽不像西四或更东边儿的院落显得完整,
但却是最典型的老北京街区。
相比,拥挤的南锣,
嘈杂喧闹的烟袋斜街。
白塔寺更像是一片净土,
有人说它是老北京胡同最后的回忆。
过去这里,满眼望去都是老旧的平房,
早起倒痰盂儿的,
清晨六七点就开始叫卖的小贩,
灰墙土坯、窄小的胡同、凌乱的小道儿。
现在的这里,经过新的“重建再生”,
它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
虽然没有像南锣一样被过度的商业化,
但眼前的一切已不是我们所熟悉的。
可圈可点的护国寺小吃,
还有那些文艺范的咖啡店。
尽管如此,每当从这里搬走的老街坊,
出了阜成门地铁,
看到白塔的那一刻,
才发现“家”一直在那里。
夕阳西下,走在这熟悉的胡同里,
满满的全是故事。
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的
白塔寺(妙应寺)始建于元朝,
它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初名“大圣寿万安寺”,
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
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比故宫早了有100多年。
在这里还一直流传着“无影白塔塔无影”之说,
还有一种更加神秘的说法,
“白塔寺是没有影子的,它的影子在西藏。”
小编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原来是因为:
白塔身呈圆锥形,像一个倒扣的钵,
在阳光或者月光下,塔的影子只能是一个局部。
此外,白塔寺周边环境不是很开阔,
狭窄的胡同、高低不平的地方遍布四周,
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也无法看到白塔完整的影子。
1976年唐山大地震把塔刹震歪,
在修缮时,据说发现了大量的经书等文物,
镶满宝石的长寿佛,上织“八宝”图形和藏文等,
这批国宝级的文物真是令人琳琅满目,叹为观止!
后来在97年“打开山门,亮出白塔”,
拆了当时的副食店。
2013年再次开始修缮,
经过两年七个月,
白塔寺在2015年12月6日重新开放。
小时候仰望着白塔,
想着为什么它会那么大那么高,
现在再看它,它依然是那么的高大。
听老辈儿讲,过去的白塔寺庙会特别热闹,好玩。
各式各样的小吃,小玩意儿,
还有小儿书摊,拉洋片的,说书的。
白塔寺一带的胡同名也非常有意思,
像什么前抄手、后抄手胡同,苏萝卜胡同,
北裤角、南裤角胡同,翠花街、翠花横街,
回子营、葡萄园,东三条、西三条、横三条,
大茶叶、小茶叶胡同……
鲁迅的故居,也在这周边,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1924年,鲁迅搬至到北京西二环的家,
在《秋夜》里是这样记录他的院子。
住在这片的瓷,上学的时候估计都来这儿接受过教育吧!
还有东廊下胡同南口像屏风一样的大黄楼,
白塔寺药店过去的样子,
翠花街那栋三卷勾连搭式的建筑。
白塔寺药店
宫门口菜市场,原来是两层高的粮店,
80年代改成了宫门口菜市场,
住这周边的人隔三差五就会上这儿采购。
白塔那的福绥境也不能落下,
它是咱北京城出了名的“公社大楼” 。
关于它,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在白塔寺这片儿,
还有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阜成门鬼饼,
每天半夜三更才出摊儿。
能不能吃上全靠缘分,可以预订,对暗号拿饼。
饼皮脆,馅儿足。
拿回家吃可就差点意思了,找块空地咱就开吃吧!
这几年卖鬼饼的阿姨腿脚不好,改成在家现做现卖,
您要想吃这口了,可以在点评上搜索一下“鬼饼”,
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她家。
岁月如梭,不知您是看过103无轨
穿过阜成门城楼的那一代;
还是打小儿去万通的那一代;
不管离开多久,有一天回来了,
看到白塔的那一刻,心里就踏实了。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大众点评,
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北京城
ID:beijing-cheng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吃喝玩乐在北京”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吃喝玩乐在北京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