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信出版社(ID:citicpub)
作者 | 阿信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提到灾难片,大部分人的脑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好莱坞式的大场景:飓风、海啸、火山爆发、僵尸屠城、哥斯拉大战人类军队......
然后主人公和一群路人开始末日逃亡,惊险、刺激、但主角最终会凭借智慧和运气主角光环获得救赎。
但HBO最新开播的这部迷你剧,却不按灾难片的套路出牌。
这部开播短短几天就以9.6分打败《权力的游戏》的美剧《切尔诺贝利》中,灾难以一种真实的近乎于恐惧的视角展示在观众面前。
有的观众说这是编剧自己脑洞出来的一部灾难片,很遗憾,我也希望如此,可这部剧里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甚至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看完后,那种被扼住喉咙的窒息感,久久散不去。
1
杀死大多数人的是谎言
切尔诺贝利,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是战争,但它所造成的死亡和伤害却触目惊心。
像末日屠城一样直接杀死了9.3万人,让27万人患上癌症,全球20亿人受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核电站。而切尔诺贝利,这个围绕核电站精心设计的五星级城镇,是当时大多人的向往之地。
然而,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1:23分,随着一声响彻天际的轰鸣,火光挟裹着巨大的放射性气体冲上几千米的云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了。
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
但编剧没有从事故发生的当年直接介入,而以两年后一名参与其中的工程师的自杀作为开端,这位工程师死前留下自己的录音,他将整个事件的过程形容为“谎言与推责”。
这很讽刺,但又是事实,因为切尔诺贝利事件中核心的悲剧在于,政府制造的谎言,以及那些被欺骗后,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下相当于自杀的救援人员和民众。
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中,披露了核电站最开始爆炸后从副工程师到总工程师,再到厂长,最后到各级政府领导们的自欺欺人。
到最后,其实很难说清,在事故刚发生的那一刻,他们究竟是想掩盖真相,还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接受反应堆爆炸的事实。
剧里有一幕的是这样的:
最先跑去查看险情的工程师回来惊恐的说:
“堆芯爆炸了!”
副总工程师却说:
“他被吓傻了,让他出去。”
工程师说我看见地上有石墨。
副总工程师却说,你看错了,堆芯不可能爆炸。
悲剧往往让人感到痛心,然而当悲剧被谎言包裹的时候,除了痛心,更让人痛恨。
由于主事人员欺瞒真相,民众没有得到任何警示,在最有可能疏散人群、降低伤害的黄金时间段里,可怜而无知的民众却被这美丽的爆炸光束吸引,聚集在大桥上观赏人类制造出来的最残忍的奇观。
放射物质伴随着轻柔的风吹拂到新生儿的脸上,栖息在每个人的发梢,肩膀和手背上,孩子嬉戏跳舞,情侣亲吻拥抱。
而他们不知道,在他们最快乐的时候,死神也已经走得这么近。
人们的笑脸与死亡的靠近之间的张力基本已经奠定了这部剧的神剧地位。
第一集的片尾中的消防员已经表现出受到强辐射的症状,而他怀孕的妻子在远处凝望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消防员属于第一批被召集到核电站救火的人员。在诺贝尔文学得奖作品《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段描述:
“第一天夜里在核电站救火的消防员以及救灾人员的举动,无异于自杀,集体自杀。救灾人员没有专用工作服的保护,被无条件地派到‘已经死亡’的地方工作,被隐瞒了吸收高剂量辐射的事实。
然而他们不计较这些,死前还对获得的政府奖状和奖章喜不自胜……更有很多人未及授予就死了。”
书中原原本本记述了这位消防员的妻子的全部回忆,她如何目睹自己好端端的丈夫逐渐腐烂,变成碎片,最后被掩埋在那片荒废的土地上,再也不能回家。
2
回家只是死亡的开始
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工业灾害事件,带来的影响不是数十万人遭受核辐射侵害,也不仅是加速了苏联解体,更多的,是人们身体和精神上深远而骇人的后遗症。
在局势开始控制不住时,数万平民要求被疏散。他们被告知需要暂时离开几天,而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万亩土地被污染,70座村落已永远葬于地下。210万的受灾者中,包括70万儿童。
至今,仍有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而核辐射的衰减时间,是以万年为单位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4号反应堆航拍图 @Wiki
4号反应堆,即被称作“掩埋体”的东西,在其铅灰色的钢筋混凝土构建的腹中,还残留着近20吨核燃料。而且燃料部分已与石墨和混凝土融为一体。今后它们将如何,无人知晓。
据当时的数据分析,排放到高空的气态及挥发性物质在全球扩散:5月2日在日本被检测到,5月4日在中国,5月5日在印度,5月5日及6日在美国和加拿大。
不出一个星期,切尔诺贝利就成了全世界的问题。
3
所有悲伤都抵不上孩子的一滴泪
灾难发生后,孩子们是首先撤离的。他们很多坐上公交客车被带走,有的被塞进火车,官方命令他们把孩子当作西瓜运输,不要开门。
他们与房子告别,就像同亲人告别一样。有些孩子写在练习册单页上的字条:“不要打猫咪,否则老鼠会吃掉所有的东西。
还有:“不要杀死我们的祖卡,它是只好猫咪!”
@ReneBurri Village of Tarara.
“孩子们在房子里长大,没有森林与河流……只能隔窗而望。这完全是另外一群孩子。我走近他们,念起普希金的诗:忧郁的季节。”
“从早八点到晚九点,孩子们都待在学校,严禁上街玩耍。按照学校发的 “注意事项”,妈妈们应该每天洗衣服,让孩子从头到脚干干净净地上学。但是,首先,校服只发了一套,换洗的没给;其次,妈妈们忙于家里的活儿——她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应该天天洗。
对她们来说,脏东西就是墨水、泥土、油点,而不是某种具有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我试着给学生家长解释,可在他们看来,我就像非洲部落来的巫师一样,难以理解。”
@Hasshe.com
“我的小女儿,她四岁,会唱歌、跳舞,还会背诗。她的智力发育正常,跟其他孩子没有区别,只是她玩的游戏和别人不同。她不玩“逛商店”和“去上学”,她只玩抱娃娃“去医院”:给他们打针、量体温、输液,有个娃娃“死了”,她就给娃娃盖上白单子。
我和她在医院住了四年,她住在那里,长在那里,朋友也在那里。医院为她做了人工肛门……还在做人工阴道……最后一次手术后,遗尿完全没有了,导尿不成功——得再做几次手术。
他们建议今后在国外做手术。我丈夫每个月只挣一百二十美元,我们去哪弄好几万美元去国外治病?一位教授悄悄给我出主意:科研人员会对你们孩子这种病有兴趣的。给国外医院写信吧,他们应该会感兴趣。”
4
看得见的死亡和看不见的战争
切尔诺贝利核爆发生的时候,苏联正进行着一场为期10年的阿富汗战争。对于士兵们来说,死在战场上是正常的死,因为死的明白。
然而,对于切尔诺贝利,当任务结束时,死亡才刚刚开始。他们被迫打了场名为核战争的仗。死亡是历历在目的,而敌人却弥漫在四周,看不见,摸不着。
“他们带我们到了那个核电站。每人发了一件白长袍和一顶白帽子,还有纱布口罩。我们负责清理。我们第一天先在反应堆下面干活,又是掏又是铲;第二天都是在上面,在反应堆顶部清理。我们都拿着铁锹干活。大家把登上炉顶干活的人叫作“鹳”。
机器人出了毛病,不能干活了,只能由我们来干。当时我发现耳朵出血,鼻子也在出血,喉咙痒痒的,眼睛刺痛,还有单调的声音不停地在耳朵里鸣响。
我渴得要命,但没食欲。体育活动被禁止,因为辐射会伤害呼吸系统。”
@ Igor Kostin
“军用直升机在切尔诺贝利能干什么?还有米格-2 歼击机,很多年轻的飞行员……站在反应堆旁边的森林里,吸收辐射。那是军事命令!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么多人送到这里来接受辐射?为什么?这里需要的是专家,而不是人体。
从上空俯视,一切都清晰可见,损毁的建筑物,满地瓦砾碎片……还有密密麻麻的不大点儿的人形。机器人都失灵了,所有机器人内部都被强烈的辐射烧坏了。而身穿橡胶外套,戴着橡胶手套的士兵还在那里跑来跑去……从天空向下望去,他们那样矮小……”
@ National Geographic
“我现在不怕死,不怕死本身,但我不知道自己会怎么死。我的一个朋友死时全身肿得像个水桶,我的一个邻居也去过那里,开起重机。他死时像黑炭一样黑,缩得就像个孩子那么大。
我不知道我会怎样死,如果我要死,就要正常的死,不要切尔诺贝利式的死。
我自己的判断,我肯定活不了多久了。我准备好了,感觉子弹射入脑门的那一刻。我去过阿富汗,那里死得容易些,被子弹打死……”
5
灾难区的人可怜,动物更可怜
辐射区的居民迁走以后发生了什么?古老的乡村和放射物质掩埋处,成了动物墓地。
人类只拯救了自己,却出卖了其他动物。人走后,好多个分队的士兵和猎手开进村庄,射杀了所有动物。狗扑向有人声的地方,还有猫,马什么也不明白……它们毫无过错。
“森林里的动物也患上了放射病。它们忧郁地四处流浪,眼睛里满是悲伤。猎人们也感到害怕,不忍心对它们开枪。野兽不再害怕人类。狐狸和狼会跑来村里,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我还记得,人们都走了,猫和狗却留了下来。一开始,我在村里四处走动,给它们倒牛奶,再给每只狗一块面包。它们都站在自家门口,等着主人回来,一直在那里等了好长时间。
猫饿了,就吃黄瓜,吃西红柿。到秋天,我把邻居门前的草割掉。围栏倒了,我把围栏钉好。我在等人们回来……邻居家有一只狗,叫茹奇克。
我对它说:茹奇克,如果你先看到人来,你要喊我。”
@yomadic
“活下来的狗住进了楼房,如果你走进去,它们会向你扑来……它们已经不再相信人类。那次我走进一间屋子,屋子中央有一只母狗,四周围着小狗崽。是不是很可怜?
我当然也觉得不舒服,我比较了一下,事实上我们做的事就跟宪兵差不多,就像是参加战争。那是根据制订的方案执行的军事行动,我们也是参加者,将村庄围起来。”
“从直升机上往下看去,地上有鹿,野猪,在走动。那么瘦弱,困倦,好像还没睡醒,动作很慢,就像电影里的慢镜头。它们在吃草,在这里长大,在这里饮水。它们不会理解,它们也得离开。和人们一起离开……”
在白俄罗斯隔离区,花园里的花朵开放得异常艳丽,果实长得特别硕大,小草在太阳下闪烁着快乐的光,鸟儿在歌唱。一切都在原地,一切尽如平常。
可是有人会警告说:不能摘花,不能坐在地上,不要喝水……这熟悉的世界,如此陌生。
6
一部献给人类的启示录
HBO的这部剧是5集的迷你剧,每周二更新,编剧一定会尽可能将这场“末日浩劫”中各方面的伤害悉数上演。
但这场灾难对于全球人类的影响绝不止这些,切尔诺贝利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灾难,更是全人类的浩劫,散布于我们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还将存留五十年,一百年,一万年,甚至更长时间……
事故后十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走访了逾500名事故亲历者,用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个个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拼凑出一个时代的脉络和一幅幅人性图像。
@Reuters
她用普通人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
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心动魄。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谎言和隐瞒、人的价值观,以及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这本书我写了很久,差不多有二十年……我与核电站的原工作人员、学者、医务工作者、士兵、移民,以及疏散区居民见面和谈话。
对他们而言,切尔诺贝利是他们世界的主要内容,事故摧毁的绝不仅是土地和水,也毁坏了他们的内心和生活。
他们曾讲述,曾去寻求答案……我们曾在一起思考。他们总是很着急,担心来不及,我那时还不懂,他们见证的代价是生命。
——阿列克谢耶维奇
如果对于这部剧有所期待又希望了解更多内幕的读者盆友们,不妨看看这本《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相关书籍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著 | 2018.8
扫描二维码,马上获取
▼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要不是有病,怎么会过520?
点击图片阅读 | 《权游》中女人的衣服有什么讲究?
点击图片阅读 | 说话夹带英文,真的是爱装逼吗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壹读”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壹读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