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5个案例,带你4步有效沟通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3-01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763 篇文章

Photo by zhang kaiyv on Unsplash.

作者:Autumn,现居北京,五岁女孩的妈妈,七年麦肯锡咨询,三年互联网运营。天秤座 AB 型血的纠结星人,主写职场与情场的选择题。本文来自:清醒贪心记(ID:qtnotes)。

Autumn 也担任了我们2月23日奴隶社会五周年的全天主持人,妙语连珠,特别精彩;当天也同步举办了今年的一土嘉年华,今日二条是一位读者参与活动的感想,真诚又有干货,欢迎大家点开看。

来一篇职场干货。


沟通技巧,在职场上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因为大部分工作都是广义上的沟通,将一些信息通过某种载体(会议、邮件、报告、广告、数据表格、文案、视频、简历、官网、合同等等)传达给受众。


怎么算好的、有效的沟通?至少有 2 个基本要求吧:


第一,对方能听/看懂(否则白忙活了);

第二,对方给出你所期待的反馈(例如看到你的广告有印象、看到你的简历眼睛一亮、看到你的观点有思考和启发)。


第一条“让人听懂”是否太基本了?还需要专门讲讲吗?正常人沟通,就算效果可以提高,让人听懂总没问题吧?


我先一口气讲 5 个生活中的小小的案例,都是真实故事。你就会发现,“让人听懂”这个基本的要求,其实我们未必有意识地在做。


第一条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第二条达到所期待的沟通目的了。


▲  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案例一:简历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找工作时,师姐帮我一字一句地修改简历。


她先把我的研究项目名称,从《改制对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影响》改成了《国有企业私有化后的财务表现》。


  • 第一,改制改成了私有化。


这是指中国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引进多种产权形式(如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其他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等),还引发过“国有资产流失”的激烈争论。


“改制”是个中国特色词语,当我找投行咨询类工作,尤其翻译成英文时,“私有化”比“改制”更通俗易懂。


  • 第二,“预算软约束”则改成了“财务表现”。


前者是一个经济学的专门名词,大意是说,有些企业即使经营不善,政府也会出手相救(也许任由它们倒闭的影响太恶劣) — 所以说它们的预算是软的,政府会继续给钱。


不是经济学领域的,未必知道这个词的含义,改成财务表现就好懂多了。


师姐修改之前,感觉是个费解的学术研究;改完呢,看懂了,我用经济管理类的知识与技能做过些具体工作。


写简历是向招聘方呈现我能做什么,总得让人看懂 — 这是师姐对我的启蒙。




案例二:产品命名


我过去几年的本职工作,是在金融领域做营销 — 这个行业有个恶俗的习惯,就是给产品起花里胡哨的名字。


起名字当然是有用的,譬如可以体现品牌调性、产品特点,“夕阳红”是挺传统的养老保险,“微粒贷”是年轻化的小额信贷。


但是,我随手打开一个理财产品 App,一溜儿产品分别是:


粒粒赚 2个月 5.8%

粒粒赚 9个月 7.7%

活粒发 1个月 5.4%

活粒发 3个月 6.0%

定粒发 6个月 7.1%

定粒发 18个月 8.4%


看得懂这些名字是啥意思吗?看得懂这些产品有何区别吗?(我替换了字,不用对号入座。)


这样起名,就是产品经理/营销运营团队瞎起劲了 — 貌似把产品类型名称梳理成体系,但完全没有让用户看懂的打算。


金融产品尤其不适合这样做:产品本身有一定的复杂性,用户的学习成本较高;市场信任度低(行业负面还不够多吗),不是刚需(钱放在银行和余额宝也可以啊),所以来一个用户不容易,转化率偏低。


你还人为地增加学习成本,新用户一看,“这都是些啥,算了不买了”。这不就悲剧了吗?


▲  Photo by ROBIN WORRALL on Unsplash.



案例三:日常微信对话


有一次,同事给我发了一条企业微信,内容是:这会儿方便吗?与您商量下年会分摊的事情?


我当时脑子里冒出一连串泡泡:


“年会分摊”是什么东东?

是聚餐时大家怎么分桌坐?

是各部门怎么分头准备工作?


而“方不方便”一般基于事情的紧急程度、所需时间 — 如果事情紧急,又只需要几分钟,我可以停下手头工作,反之就晚些处理。


因为看不懂“年会分摊”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方便。:)


我们修改一下这个沟通:


我们在筹备年会,费用需要分摊到各家子公司(合理避税)下班前方便电话几分钟?关于摊给你那边的费用。


挺急的,前期采购的合同就得用子公司名义了。


这样修改,第一,我能看懂啥事;第二,我可判断紧急度。


虽然有 60 多个字,但可以复制粘贴给好几个子公司负责人,提升大家沟通效率。


筹备年会,对人力行政部门,是个千头万绪、时常吃力不讨好的辛苦活儿。我在这里放大沟通的问题,是吹毛求疵了。道个歉。


你工作中可能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缩略语、专有名词,用得熟极而流,但在沟通中,没有考虑到对方缺乏背景,也许别人听不懂。


时常发现业务、产品、开发、运营、市场、法律等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听不懂。能够考虑对方背景,把专业问题讲得深入浅出,是一项非常高级的本事。



案例四:客户沟通


去年,我们公司去竞标一个项目,对方有巨大的线下流量(可以理解成机场这样的大型国企),希望转型互联网。


强手如林,我们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中标了。事后有同事问我,“Autumn,为什么你能讲那么清楚?”


我有个窍门 — 前期接触时,了解到客户对移动互联网了解不多,所以我讲得他们都“听得懂”,不拽名词。


你讲“UI 有辨识度”,高大上,但评委未必知道你的优势。


翻译一下,“现在这种 App 很多的,页面排版和视觉上要独特一点,让人记得住;我们产品设计挺强的,先做了几个式样给各位参考一下……”


很平淡,但这样就听懂、看懂了。



案例五:给孩子讲故事


最后讲一个生活中的小事儿。


我是个比较“自我中心”的妈妈,很想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又嫌弃适龄的故事幼稚无聊。


所以最近睡前故事,我念《秘密花园》这样的儿童文学给她听。对幼儿园大班可能略深一点,但我自己读着能不那么无趣。


她也没有抗议,还听得挺投入。我会随口去掉一些太过生僻的词汇,但最大的改动,就是替换几乎所有的“他/她/它”的第三人称代词。


譬如原文是,


她走过去站在他面前,一连好几分钟都以自己冷冰冰的模样瞅着他。

老园丁也不理她,因此最后,她只好对他开口了。


念成,


玛丽走过去站在老园丁面前,一连好几分钟都以自己冷冰冰的模样瞅着老园丁。

老园丁也不理玛丽,因此最后,玛丽只好对老园丁开口了。


这就是个简单的听众分析。中文里“他/她/它”同音,五岁多的小朋友光凭听觉会跟不上。



好啦,我们讲完了 5 个案例。


其中既有非常正式的竞标文件,也有幼儿园小朋友的睡前故事;既有精心设计的产品名称、求职简历,也有随手打出的微信聊天。


“听懂”是沟通的基本需求,而“听不懂”的风险比我们以为的普遍得多。这样的案例,我在微信的日常沟通里,随手捞捞还有一大把。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沟通效率,尽量让人“听懂”呢?


1. 首先得有强烈的要让人看/听懂的意识。


每次沟通前想一想,我这次要达到什么目的,我希望得到什么回应。


譬如,通过微信问一句“你现在方便吗”,那如果对方不方便,你难道希望得到一句“不方便”?


这是答案,但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想要的是:


如果现在不方便,几点方便?

又或者,这事特别着急,能否给我这个方便?


有这个意识,特别想得到想要的反馈,我们就会去调整沟通策略。


2. 在沟通前,预演沟通的场景、假想听众的反应。


我在电脑上写完公号文章,微信后台提供一个预览功能,作者可以先发给自己,看看手机上的感觉 — 会不会字太小啦?图片没电脑上感觉那么好看?


那么,我们沟通前,也可以在脑海里预览一下。


我受邀下周去做个培训,事先问问现场几个人,答曰 150 个人。


150 个人可以黑压压坐满 3 个中学教室。


于是,我就在脑海里预览这个场景 — 我想象密密麻麻的人群,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台上,哇啦哇啦讲 2 个小时,远离听众,很难有眼神交流和互动。


那么,


PPT 页面要大图大字(远嘛),

要多准备点笑话(人多容易昏昏欲睡),

要时不时总结归纳(长培训容易走神),

要设计点简单的互动(不太可能 150 个人站起来分组做游戏啥的)

……


那如果是十几个人的小组培训,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个人还像站在舞台上那样雄赳赳气昂昂地讲,没互动、没眼神交流,就会很“尬”。


我经常这样在脑海里“预览”,预览一个广告、一个发布会、一个演讲、一个海报、一个朋友圈标题……感觉很麻烦,但其实练练就快了。


3. 千万不要低估别人的小白程度和辛苦程度。


我们很容易活到自我中心的世界里。我经常跟自己的团队说,我们做金融,自然觉得金融是很重要的事儿,我们会花很多心思。


对于用户而言,理财重要么?重要。

那么,保险重要么?重要。

孩子幼升小重要么?重要。

孩子寒假安排重要么?重要。

春节旅行重要么?重要。

车辆年检续保重要么?重要。


每个被你瞄准钱包的中产阶级目标客户,活得都非常辛苦,用来钻研理解的能量早已被无限摊薄。


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多跳出自己浸润多年后的“专家身份”,多说“人话”,让别人的日子变得容易一点。


4. 最后,如果别人说的你听不懂,怎么办?


问!


我记得刚去创业公司做运营时,去请教 MBA 同班同学(当时是美丽说的CMO)。当我问出“什么是应用商店”这种低级问题时,我同学惊呆了,认为雇佣我的公司勇气可嘉。


但是,不懂还是比装懂强 — 你问了,最多别人嫌弃你一阵子。多问问、多补课,你最后总会懂的。


不懂迟早是要暴露的,装懂容易把事情搞砸。


而且在沟通过程中,你的不懂与提问其实是不断给另一方反馈。通常,你多问几句,对方也会迅速地判断出:


嗯,这个听众跟我想象中不同;

嗯,这样讲好像不行,我要调整讲法。


双向沟通才是有效沟通。最差的反馈,不是负面反馈,是石沉大海、没有反馈。


综上:


1. 意识到“让人听懂”值得重视;

2. 在心中预览沟通场景、听众体验;

3. 生活不易,主动降低难度;

4. 形成对话,获得反馈,快速调整。


我们 99% 的工作,都是在跟人打交道。即使我在分析数据、搜集资料、通过系统订会议室,貌似不在沟通,最终也会以某种形式呈现给人们。


关注人、理解人、影响人,世界是这样发生改变的。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在后台发送“秋天”,即可看到作者的文章合集。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39354
案例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