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szgl-club,微信号szglclub),如有好的文 章、建议,请发至微信号szglclu或lgm359@163.com。
来源:上海证券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锐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今年围绕“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减轻光伏产业税费负担”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制定更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同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配套实施方案,增强规划执行刚性,加快我国能源转型步伐。
又到“两会时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董事长刘汉元带着对行业的深刻思考、带着对市场的独到见解,再次赴京参会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履职尽责。
经过认真思考和仔细调研,刘汉元今年围绕“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减轻光伏产业税费负担”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履职建言:
制定前瞻性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刘汉元不仅对通威股份旗下的光伏产业布局了然于胸,同时也密切关注着国内外产业动向和发展趋势,更了解产业同行所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在此背景下,刘汉元针对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所提出的相关建议颇具“含金量”。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刘汉元针对我国空气环境生态“脱贫”、提高光伏扶贫质量等话题提交了3份建议及发言,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共鸣。时隔一年后,刘汉元最新带来的建议同样与光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近十多年来,在全体从业者的努力下,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从一路追赶、齐头并进,到全面超越欧美日韩等光伏强国的华丽转身,也推动了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刘汉元开门见山地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甚至走在了政府相关规划的前面。
在此背景下,调整并制定更具前瞻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无论从积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还是加快推动我国能源革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紧迫且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目前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经完全具备了快速发展、实现能源根本转型的总体条件。无论是解决国内雾霾问题、环境和资源不可持续问题,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还是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帮助欠发达国家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光伏产业都足以支撑我国制定更加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当前,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全球发达经济体都纷纷制定并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且光伏发电都是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每个国家使用的大多都是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在此背景下,刘汉元建议制定更积极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如非化石能源占比2020年达到20%、2030年达到30%、2050年超过50%;同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配套实施方案,增强规划执行刚性,加快我国能源转型步伐。
平价上网:
将成通威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系统成本的不断降低,各方都在期待“平价上网”时刻的早日到来。
在刘汉元看来,平价上网是整个行业的目标,何时能够实现各方说法不一。“根据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判断,行业去补贴化将成必然,平价上网时代即将到来。也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能坚定不移地推动能源转型,适当减免税费,整个行业就能够尽快实现平价上网。”
据其介绍,我国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被全额征收各项税费,如再考虑社保因素,税费负担更重。光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仅享受到普惠性政策,亟待有产业倾斜导向的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刘汉元建议参照小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增值税缴纳政策,将光伏发电项目纳入简易征收范围;并实现企业利息成本进项税可抵扣,将光伏发电企业纳入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还范围。此外,刘汉元还建议对光伏发电无补贴项目实行所得税免税政策。
投资者更为关注的是,作为通威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通威股份(拥有新能源、农业两大主业)在未来实现“平价上网”后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随着近年来产能持续扩张,如今的通威股份已发展成为全球新能源龙头企业,尤其是子公司永祥股份在乐山、包头基地两大高纯晶硅项目相继投产,高纯晶硅产能达到8万吨,公司由此一举挺进全球第一军团,真正实现了高纯晶硅“中国制造”。
此外,通威股份旗下的通威太阳能也已实现总计13GW的电池片产能,继续保持全球最大、最盈利、最具综合竞争力电池片生产企业的龙头地位。不仅如此,通威股份大力推广的“渔光一体”模式也日趋成熟,其不仅是跨产业的整合应用,同样也为未来“平价上网”提供了良好基础。
以上述核心产业作支撑,在2018年受相关政策影响光伏行业各产业链开工率普遍为60%至65%、产品价格下滑的背景下,通威股份依旧维持了良好的业绩表现,公司此前预计2018年实现净利润20.12亿元至21.13亿元。
“未来,光伏厂商尤其是行业龙头将显著受益于平价上网项目推进带来的增量市场,已构建完善产业链的通威股份也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刘汉元乐观地说。
笑容满面,意气风发,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刘汉元并未流露出一丝倦意。作为上市公司的掌舵者,他对新能源、农业产业所倾注的激情与热情,也是通威股份一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向红 林淙
“科创板让我看到了奥克集团旗下多个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景。”憧憬着舞台从场地到架构、从帷幕到台本被逐步搭建起来,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越来越兴奋,“科技企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奥克集团正在布局下一个十年。“发展方向依旧是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朱建民说,目前,奥克集团和科研部门正研发多个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可能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效益和效果,但它们是奥克的未来。
“如虎添翼!”
作为从象牙塔里走出的科技创业者,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向上证报记者如是阐释科创板之于科创企业的意义。
“我们就是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朱建民直言。从8万元借款起步的大学校办工厂,到年产值逾80亿元的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奥克集团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晶硅切割液制造商和最大的混凝土减水剂聚醚制造商,连续11年跻身中国化工企业500强。
“科创板让我看到了奥克集团旗下多个新兴产业飞速发展的前景。”憧憬着舞台从场地到架构、从帷幕到台本被逐步搭建起来,朱建民越来越兴奋,“科技企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科创板为科技企业“添翼”
“你看名字就知道了,科创板是在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科研打了一辈子交道、在科研实验中被炸断一条腿的朱建民,对科技的力量笃信不疑。
2010年,奥克集团控股的奥克股份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家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面对周围诸多以模式创新见长的公司,朱建民始终坚持用科技创新来打造企业的“护城河”。
“光靠各种模式创新是不够的,一流强国的打造必须靠科技竞争力。而科创板对科技型企业及科研团队的支持,显然是超预期的,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朱建民说。
当年从大学教师岗位上离开,依靠银行借款和赊账开始科技创业的朱建民,最能体会到科创企业起步时的艰辛,“最大的困难是没钱!”
1992年,在办奥克化学时,为了能借到近百万元资金买设备和化工原材料,朱建民四处求人,“当时的感觉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连跳楼的心都有。”
“科技公司起步阶段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资本去推一把。即将面世的科创板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朱建民认为,对科创企业而言,科创板就是最大的政策支持。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奥克集团投资、孵化了多个高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其中,与中科院合作创新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完成了万吨级中试放大,并正在进一步产业化;与辽宁科技大学转移转化的耐高温无色聚酰亚胺项目,中标2018年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有了科创板,我们在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的高质量产业发展上必将如虎添翼。”朱建民说。
随着科创板渐行渐近,奥克集团的布局节奏进一步加快。以科技创业为初心,奥克从集团层面提出了创新经营产品平台、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平台、资本平台和奥克文化平台。
四大发展平台中,朱建民非常看重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转化平台。“这个平台是奥克集团和辽宁省科技部门共同打造的,目的就是将一些好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朱建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许多技术含量极高的项目因缺乏资金和运营能力而夭折,十分可惜。
“最近我正在思考,我们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是否能针对科创板,选拔一些符合上市条件,又有实实在在技术的好苗子。”朱建民希望,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中,奥克能攻克技术转移转化这一制约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的短板。
朱建民打趣道:“平台公司有点像4×100米接力跑,前两棒是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第四棒是产业化。这三棒实力都很强,唯独第三棒技术转移转化非常弱,我们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就是要在这个环节上实现突破。”
朱建民表示,这一孵化器不仅可以转化奥克集团的技术成果,还可以转化外部的项目。“未来设立投资基金后,也可以和这个平台公司通力合作,瞄准优质项目持续跟投。”
尽管期盼殷切,但朱建民对于培育科创企业极有耐心,“如果三五年内能培养出几家科创板上市公司,速度已经算是很快了,成功率达到50%就很高了。”
埋头锻造“金字招牌”
“是金子总会发光。”朱建民相信科创板会给企业带来无限可能,“不过只有‘锻好金’,科创企业才能在资本舞台上绽放光彩。”
多年来,奥克集团一直在打造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就是一个招牌。应用于该项目的“固载离子液体催化二氧化碳转化制备碳酸二甲酯/乙二醇绿色工艺”成功解决了现有碳酸二甲酯(DMC)和乙二醇工艺能耗高、效率低、污水难处理的难题。
去年1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清华大学费维扬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韩布兴院士等9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属于世界首创,国际领先。”
“世界首创,国际领先’这八个字可不是轻易给的,这是对奥克科技创新的高度肯定。”朱建民说,“为了这个科研项目,公司先后投入了1亿多元,没拿国家一分钱补贴。”
目前,万吨级碳酸乙烯酯示范装置项目已实现稳定运行,产品DMC品质达到电池级标准,乙二醇品质优于国家标准。据了解,奥克股份的DMC新工艺以EO为原料,绕开了PO供给受限的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个项目投产预示的不仅是企业未来两三年的前景,很可能是企业五到十年的发展后劲。”朱建民说。
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是奥克集团另一个“金字招牌”。CPI薄膜是应用于柔性OLED显示器、柔性照明、柔性光伏太阳能电池、智能穿戴等高端电子品的核心材料之一,是国家航天航空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材料之一。
最近热门的柔性显示屏,奥克集团早在2014年就开始关注了。2018年7月,奥克集团聚酰亚胺项目成功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成为全国唯一中标企业。
目前,奥克集团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等技术创新平台。
朱建民表示,科创板对于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尤其是对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打造自己的‘金字招牌’。”
熟悉他的人知道,为了“奥克”这块“金字招牌”,奥克集团的发展理念始终如一,正是这份恒心和专注,使其成为行业翘楚。
“奥克股份上市后募集了20多亿元,面对房地产热、开矿热、金融投资热时,我们丝毫没有动心,坚持把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搞技术创新和谋划自身的战略布局。”朱建民深有感触地说,“做科创企业不能赚快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布局下一个十年
市场波谲云诡,产品也有生命周期。作为奥克集团的领头人,朱建民始终紧紧把握市场脉搏,走在科技的前沿。
“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高端化”,是朱建民从奥克的创业历程和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的成功之道。
第一个产品是要用到环氧乙烷的晶硅切割液。靠着晶硅切割液,奥克股份2010年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第二个产品是环氧乙烷的衍生品——减水剂聚醚单体。目前,奥克的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聚醚和聚乙二醇医药辅料等主导产品分别占有45%和70%左右的国内市场份额。
“晶硅切割液、减水剂聚醚单体这两个产品,都是超前市场数年研发出来的。”朱建民说,“刚开发时,许多同行不理解,但事实证明了我们的预判是对的。”2018年,公司主营产品聚羧酸减水剂聚醚单体的销量和销售收入预计分别同比增长20%以上。
“未来30年、50年,奥克股份可能会有第二主业、第三主业、第四主业,但我相信,环氧乙烷永远是第一主业。”朱建民坚定地说,环氧乙烷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有5000多种可开发的精细化工产品,不仅包括日常洗涤剂、香皂、牙膏、减水剂等,还能在顶尖的生命科学中用于生命蛋白的修复。
谈及奥克股份2018年经营业绩,朱建民的脸上难掩自豪。业绩快报显示,2018年公司预计营收达74.33亿元,同比增长30.42%;净利润为3.23亿元,同比增长54.35%。
翻开成绩单不难看到,一方面,奥克股份的全国战略布局持续发力,有效整合起百万吨产能及区位优势资源。在六大生产基地协同运营、实现全产全销的同时,西南地区的基建开发也实现提速,进一步发挥了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公司的产业链布局优势开始显现,乙烯等贸易业务稳健拓展,环氧乙烷装置完成大修后保持高效稳定运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与纵向产业链的服务能力。
“虽然增长势头喜人,达到了我们去年年初的预期,但不能只追求持平,科技创新和盈利增长应该是齐头并进的,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朱建民说。
“你自己不往前走,只是等着、守着、看着、跟着别人跑,你有可能成为一流强企吗?”在朱建民看来,创新既是奥克发展的目标,更是应当肩负的使命。
奥克集团正在布局下一个十年。“发展方向依旧是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朱建民说,目前,奥克集团和科研部门正研发多个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可能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效益和效果,但它们是奥克的未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覃秘
5G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速,为华工科技打开了想象空间。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介绍,由于较早聚焦布局通信和新能源产业,5G建设的启动将给公司带来大量机会,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尽管市场大环境向好,公司仍然会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继续瞄准高端市场发力,“相对规模而言,我们更看重效益的提升。”
“制造业正在走出人海战术、以量取胜的时代,我相信华工科技今年肯定要比去年好很多。”马新强侧身坐在沙发上,面向记者,语气平静,显得底气十足。
今年全国两会,上证报记者再次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谈及最近资本市场行情上涨,马新强说:“好事啊!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有所好转,投资者也有了不错的收益,最为关键的是对大家信心的提升。”
5G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提速,为华工科技打开了想象空间。马新强介绍,由于较早聚焦布局通信和新能源产业,5G建设的启动将给公司带来大量机会,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是方兴未艾。尽管市场大环境向好,公司仍然会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继续瞄准高端市场发力,“相对规模而言,我们更看重效益的提升。”
5G启动打开巨大市场
“5G建设的启动,将给整个产业带来大量的机会。”马新强说。
据了解,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正源生产的25G光模块,已实现为通信巨头的供货。
“我们是国内最先通过测试的企业之一,目前供货量还不太大,主要还是处于试点阶段,明年肯定会放量。”马新强分析。
由于频谱的原因,5G时代基站的密度将较4G时代大幅增加,“有机构做了测算,保守估计是4倍以上。”
对于5G的投资力度,市场上也有一定的争论,马新强坚定地站在看好的一边,“个人认为,未来5G一定会实现全覆盖,政府会大力推动,各种各样的应用也一定是百花齐放,会出现一些想象不到的应用,而且市场很大。”
除了应用于前传的25G的光模块之外,华工科技还研发了应用于回传的50G、100G产品,还有用在大数据中心的100G、400G光模块,最近将在OFC(第44届美国光纤通讯博览会及研讨会)展出400G全系列产品,预计今年也会实现小批量的销售。
5G时代的到来,还将带动华工科技的另一个业务板块——激光精密加工。
“最近华为做了一款折叠屏5G手机,非常炫酷。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这个手机是以玻璃屏为主的,对生产线、自动化产线的要求非常高,这个就是我们的机会。”马新强说。
“手机面板可以说是薄如蝉翼,但我们的超快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束,在这个面板上穿透的孔可以精细到插不进一根头发,即便是蓝宝石类易碎材料,也可瞬间完成无裂切割。”马新强介绍,华工科技的超快激光器,在精密加工领域优势很明显,此前已是某全球3C巨头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公告显示,在激光加工领域,华工科技联合国内主流显示屏制造商,已推出适用于玻璃、蓝宝石、陶瓷、硅等多种脆性材料的整套激光解决方案和全面屏激光异形切割机,还将逐步推出OLED核心制程中的剥离设备和退火原型机。
深耕新能源汽车产业
“这么多年来,华工科技的核心资源逐步聚焦到了3C、新能源、智能制造三大应用场景,我们深度地参与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马新强字斟句酌地介绍。
能体现“深度”的一个产品,就是华工科技的传感器。这款在家电行业独占鳌头的产品,将相关技术横向拓展嫁接到新能源汽车上依然领先,进入了特斯拉、比亚迪、一汽、上汽等国内外众多汽车巨头的产业链,并成为主要的供应商。
“国内的自主品牌(汽车行业),基本上都是我们在做。”马新强介绍。
据了解,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高理,是我国最大的物联网“感知层”制造商之一,公司在国内首创研制的新能源汽车用智能加热控制系统,相较传统燃油车依靠发动机供暖5至10分钟的响应,汽车用智能加热控制系统30秒以内可实现快速响应供暖。
在3C领域积累的自动产线技术也迁移到新能源产业上。据公开信息,华工科技全资子公司华工激光与比亚迪合作,在后者的青海动力电池工厂中,量身打造了方形铝壳电池-电芯自动生产线、方形铝壳电池-模组生产线。
“这个主要是针对动力电池行业,做出的一整套激光解决方案。”马新强介绍,激光焊接技术由于焊材损耗小、被焊接工件变形小、设备性能稳定易操作,应用于动力电池焊接领域,可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我们的激光焊接,还可以帮助汽车公司实现轻量化。”马新强介绍,电池驱动的新能源汽车比传统汽车更迫切需要车身减重,华工激光的激光焊接技术可以实现全铝合金车身焊接,相较以往的钢板材料焊接,结构重量可减轻一半以上。
据了解,在汽车车顶焊接领域,华工科技在国内占据50%的市场份额,去年还打造了国内首条全铝车身激光焊接生产线。
市场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此前,由华工激光主导,联合神龙汽车、江淮汽车等多家下游车企单位共同自主研发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重利润大于重规模
“我们现在是重利润大于重规模。”马新强说。据介绍,在今年初的经营工作会议上,马新强提出,公司发展到了现阶段,必须回归到初心,强调市场,强调产品,追求效益,要资源、要赚钱,要全面提升经营质量。
持续开展大客户战略,是华工科技做“好的市场”的一个抓手,目前华工科技的核心客户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服务“好的市场”,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在马新强看来,好产品最核心的是要以高品质让客户满意,高毛利、高附加值。“我们要求,一把手必须是产品专家,必须始终是客户利益的代表者,是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者和提出者,必须亲自抓产品规划。”马新强说。
马新强还强调要有“好的管控”,核心是加强供应链能力建设,“成本的本质是企业的供应链能力,要与优秀的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的产业链竞争。”2018年,华工科技与锐科激光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继快速推出6000瓦光纤激光切割机后,又推出了12000瓦光纤激光切割机,“让国内外客户享受到了高性价比的产品与服务,从推出到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已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
对于人力资源,马新强也有新的观点。
“过去,谁加班最多,谁走得最晚,我会觉得很敬业,很不错,但是现在想想,公司向员工支付报酬,从员工那购买的是什么?是时间吗?不是,是价值。企业要追求效益,只有苦劳没有创造价值的体力和时间对公司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马新强说,我们在公司内倡导“三个凡是”:凡是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部门要撤销,凡是不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流程要删除,凡是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与薪资不匹配的要调整、辞退。“不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哪怕是10万元都是贵的,如果100万元的薪酬能为公司带来2000万元的利润,薪酬的性价比就很高,用这样的员工也是便宜的。”
采访进入尾声,记者提到一个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高等院校与所属企业将实施剥离,华工科技的进展如何?
“目前还在推进中,原则是找战略投资者,不找财务投资者。”马新强说,一切都是围绕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来进行。
(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本文言论不代表《市值管理俱乐部》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读者仅做参考,据此入市,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值管理俱乐部》致力于中国市值管理等领域深度好文精选、精读。推送文章如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联系方式:微信szglclub)
--------------
______________
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szgl-club,微信号szglclub)传递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价值投资最新前沿理论研究,探讨市值管理前沿实践;搭建上市公司、各地国资委、上市公司股东等董事长、总经理、董秘及机构投资人,新三板董事长及核心团队等交流、学习平台,推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提升。
市值管理俱乐部:好的建议、想法欢迎致信微信szglclub,或发邮件至lgm359@163.com。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市值管理俱乐部”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