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一部国产剧风头正劲。
原因无外两点。
一,它难得地将中国传统的“家丑不外扬”端上台面。
二,它敏锐地戳到今天都市人物质光鲜精神溃烂的现实困境。
你猜到了:《都挺好》。
而,就在上周,一部Sir大爱的英剧也来了。
巧的是:
两部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剧集,却让人触摸到相似的质地。
这部英国版“都挺好”,辛辣指数成倍升级。
你不该错过。
《伦敦生活 第二季》
Fleabag Season 2
《伦敦生活》的红,纯属意外。
三年前,《伦敦生活》第一季开播,原本只是亚马逊与BBC合作的试水作品,每集25分钟,共6集,没成想开播后,口碑逆天。
第一季徘徊九分。
第二季一经播出,9.5。
神剧。
但,与绝大多数史诗气象的神剧不同,《伦敦生活》,讲的却是个再小不过的故事。
从头到尾,女主连名字都没有。
只有一个绰号:Fleabag。
什么意思?
邋遢的人,肮脏的动物。
说“脏”都是客气了,她就是彻彻底底的“渣”。
在继母的画展上砸场子。
在贷款面试中一言不合就开始脱衣服。
在男朋友的床上对着奥巴马演讲自慰。
奇怪的是,当我们在重诉她这些渣行为时,并非带着咬牙切齿的语气,甚至是,一种怒其不争的怜悯。
为什么?
因为她的种种渣,都有迹可循。
与《都挺好》一样,病根,来自家庭。
女主妈妈,因为乳腺癌早死了。
女主爸爸,因为妻子早逝,搞上了女主和姐姐的“教母”,并顺利与其同居。
女主姐姐,因为这分崩离析的家庭关系,早早独立,过上富足但冷酷的精英生活。
第一季,第一集这一幕,看得我们心里发酸。
女主感情、事业双双受挫。
深夜买醉,醉酒后,跑到父亲家,想与之谈心。
但迎接她的是什么。
父亲死死把住门口,不让她进门。
在她掏心掏肺地自我剖析一番后,父亲只是悻悻地回答:
你这是随你妈
末了,仁慈地决定帮她叫辆的士,但不忘嘱咐,别进门(继母在家)。
抛弃,是更彻底的背叛。
对,我看到你的痛苦了,但抱歉,我无能为力。
这时她什么反应?
先是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敢置信,接着瞬间释然,笑意逐渐加深,最后干脆附和一句:
说得好。
从始至终,没有一滴眼泪。
苦笑,也是伪装的眼泪。
好,既然你对我的脆弱无动于衷,那我彪悍给你看。
《都挺好》中,明玉一路战斗,活成了人生赢家。
《伦敦生活》里,Fleabag丧到骨子里,把自己变成一滩烂泥,笑嘻嘻地抵抗丑陋的真相。
影片里,关于女主疑似性瘾的篇幅不在少数。
用她的话说,几乎来者不拒地配合每个男性的示好。
但请注意,在与这些男人睡觉的过程,她有爽到么?
没有。
她一边伪装高潮地叫,一边打破第四堵墙,理智地跟观众分析对方的尺寸,能力,爱好……
显然,她既没有享受性,也没有享受爱。
她只是沉溺于一种被注视的虚荣感。
相反,她真正需要的那个男人,却不敢真正去爱他。
因为不承认“我爱他”,他也就和千千万万的其他一样都是可替代的。
因为不告诉他“我爱他”,我就不会尝到坦白后被抛弃的无助感。
我可不是对性上瘾
我只是没法停止想到它
性的表现
性的尴尬
性的戏剧化
你意识到有人渴望你的身体
的那个时刻
对性本身的感觉倒不是很多
这也是《伦敦生活》真正残忍(高级)的地方。
泛滥,不过是另一种匮乏,骄傲,其实是自卑心在作祟,而我们每个人,都披着这层伪装,皮笑肉不笑地在这钢铁丛林中快乐地索取着。
就像一个个待售的器皿,表面完好,内里早已碎成了渣渣。
第二季第一集,果然,还是熟悉的配方。
一开头,就火力全开,直接给了女主一拳暴击。
这一整集都发生在饭桌上。
父亲和继母订婚,一家人整整齐齐地聚餐。
高级餐具、烛光、你来我往的哈哈大笑,一切看起来都再温馨不过……
直到……镜头转向女主。
好戏,开场。
前菜,少不了一通商业互吹。
用词雅致体面,让人挑不出毛病,但就是缺了点走心。
接着,全家人的关注点,转向了为父母二人主婚的神父(由《神探夏洛克》中扮演莫里亚蒂教授的Andrew Scott饰演)。
神父的母亲是拉拉,哥哥是恋童癖,爱爆粗,但神父帅得过分。
巴啦巴啦一通刨根问底后,直到连外人都照顾周全了,这时,家人才发现,女主被冷落了。
餐桌上,她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对服务生说的。
更讽刺的是,这个所谓的家庭聚会,第一个开口向她表达善意的,是个外人。
两人交谈时,所有人脸上都有一丝不自然的凝滞。
那表情,就像在看一根引爆炸弹的导火线。
酒水陆续上桌。
这一家人继续延续上一季技能,人前笑嘻嘻,心里MMP。
继母暗中调笑神父,在他重新入席后一秒换上笑脸。
姐姐还是敢怒不敢言。
连被家人视为洪水猛兽的女主,也一反常态,异常懂事。
父亲忘了她的生日,迟到的礼物是一张心理医生优惠券。
她微笑感谢。
父亲惊讶于她的状态奇好,她吐出一口烟说道:
我只是觉得
这些都不重要了
所以,她真的无所谓吗?
我挺好的
当然不是,别忘了一开始她在洗手间擦拭伤口?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
请原谅Sir不剧透。
Sir只能说,比起苏明玉还略有“中国式”的隐忍,完全英国人的Fleabag,直接原地爆炸。
一个简单但意味深长的对比。
面对亲人久别重逢的拥抱——
苏明玉是推手婉拒。
《伦敦生活》的女主更夸张,姐姐想抱,她反手一甩,因为下意识地防卫,以为姐姐想打她。
这固然是东西方的礼仪区别,但这种拒绝背后,也在折射出一个共同的母题:
真正在心里留下的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引发的行为习惯,不是说和解就和解。
Sir还发现。
这些“丧”剧的走俏,是观众对曾经被压制的欲望的反弹。
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强扭的体面。
《伦敦生活》女主,兼编剧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属于英国文化中,礼貌的那一部分 。
也正是这种礼貌,写起来很有意思—— 礼貌下面,总是藏着一股消极的挑衅。
每个人都摆出一副谦恭的样子,却无意深交。
每个人都摆出一种道德的样子,却锱铢必较。
那Sir的问题来了。
这种礼貌的“装”,是伦敦独有吗?
咱中国人,不更擅长表面功夫。
口头禅:
“很不错”、“都挺好”、“没关系”。
用礼貌代替亲密,用得体代替共情,用血缘代替人性……
说到这,Sir其实想移情别恋。
事实上,整套《伦敦生活》看下来,Sir最疼的,是姐姐。
作为一个长女,她不能丢分。
作为一个有着神经质继子的后母,她不能动不动愤怒。
作为一个别人眼中事业家庭双赢的企业高管,她甚至不能对妹妹坦诚自己已经好几年没有性生活。
姐姐一句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知道我看上去不正常,但我真的没事。
你真的没事吗?
你明明失败了,还在自嗨成功。
这不是双重失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Sir电影”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Sir电影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