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曾在两会休会日赶回去上课,网红校长曝光大学“水课”成因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15


3月初,在给本科生上完课后,武汉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窦贤康才匆匆收拾行李,赶往京城,履行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小组讨论,与其他代表交流沟通,接受媒体采访,窦贤康的两会日常安排得满满当当。


武汉大学校长、校党委副书记窦贤康。


今年53岁的窦贤康曾在中国科技大学担任过十一年多副校长,2017年底,他接棒李晓红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作为“网红校长”,窦贤康面对媒体有关武大的“双一流”建设,学术监督,樱花季是否要收门票等问题时对答如流。


他曾认为,大学之美,不仅在于山水和建筑相得益彰,还在于科学和人文完美融合,更在于内在和外在有机统一。这也是他接棒武汉大学校长后着力的方向。


去年,李克强总理邀请科教文卫工作者参加座谈会,窦贤康也受邀参会。他建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要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大对中西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力度,而这些意见也相继呈现在去年的政府工作中。


窦贤康很“接地气”,接受南都专访时,都是有问必答、直言不讳。


谈到他在武汉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经验,窦贤康坦言:虽然大多高校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比较高,但具体到上基础课的比例还比较低。“基础课恰恰是最关键的,它奠定了学生的学术基础,让学生受益终身。”窦贤康建议,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应成为高校评价体系的一项指标。


政府工作报告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由度


南都:在你看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有何亮点?


窦贤康:亮点有两个。一个是职业教育,里面花了不小篇幅去讲职业教育,强调了职业教育要直接面向市场。另一个亮点是提出增加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自由度。比如提到了经费包干制,提高间接费用的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的积极性等。过去在科研研究中,由于项目经费管理存在某种程度的僵化,常常阻碍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个问题近年逐渐被重视,去年的院士大会上,就已经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了,中央也多次发文推动这项改革。


南都:此前科研监管机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对此今年有什么新提法?


窦贤康:过去科研活动中经费分类很多,有设备费、差旅费等,不能打通使用。此外,项目的申请到开始执行有一个过程,这其中设备的价格是会变动的,科研人员开始申请的经费并不能随着设备价格变化而追加。所以现在提出包干制,把自由权交给科研人员,让他们在额度范围内自由地使用经费,这就能更好地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另一个变化是,过去仪器设备采购,很多时候是集中采购,但又存在不同单位采购标准不同的问题,这样一来,集中统一采购会降低效率。现在这些限制都在不断放宽,各单位有了采购自主权。


去年参加总理座谈会提的建议被采纳了


南都:去年全国两会前你曾受邀参加总理座谈会,当时是什么样的场景?


窦贤康:每年全国两会前,总理都会召开几场座谈会,请大家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意见。我去年参加的是科教文卫那一场座谈会,在发言中我提出,要高度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为中国要变成科技强国,要靠科技来转换动能,这其中人才是关键因素。


我还提出,希望加大对中西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在我看来,对于西部地区的教育保护,如果为了留住人才,采取禁止从西部“抢人”的措施,这种做法虽说本意是保护,但效果往往不好,反而导致很多人才不敢去西部了,因此比较好的措施政策是对西部教育适当倾斜,比如提高教师的待遇,提升他们的工作环境等,才能够吸引更多新的人才加入西部教育建设。这两方面也是社会各界关注度比较高、反应比较多的,最后也都被采纳了。


南都:当时准备了多久?发言稿是提前写好的吗?


窦贤康:当时认真列了发言提纲,准备了好几天。但我们不会照稿念,这不是大学老师的习惯。


南都:两会前参加总理座谈会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与在全国两会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这两种感觉有何不同?


窦贤康:两会前参加总理座谈会,心情是很激动的,同时压力也比较大。因为总理时间很宝贵,我希望有一个高质量的发言,希望我提的意见里稍微有点价值,能对政府工作改进有所帮助,这也是作为人大代表最想做的事。


其实不管是两会前的总理座谈会还是两会期间的审议报告,都是这样的心情。大家都希望自己把基层工作里发现的一些问题,给中央或者政府提供些建议,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这是代表们的共同心声。


打造一流本科要调动教授到一线教学中去


南都:建设一流本科这两年被提至新高度,如何看待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举措?


窦贤康:陈宝生部长在去年的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本科建设要“以本为本”,对大学生要“增负”,我很赞成。


客观来说,本科教学一直是个问题,为什么出现“水课”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学一线的优质教师太少,“水”老师上“水课”,所以要打造“金课”,关键是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有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再考虑如何把这些高水平的老师比如杰出青年学者,海外人才吸引到本科教学中去。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这些优秀老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很高,但是给学生上基础课的比例很低。


南都:这个比例大概是多少?


窦贤康:目前来说,大多高校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率比较高,院士、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比例都不低,武大就超过了90%。但是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比例就比较低。


比如说微积分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基础课程,教授上课率很低,这是全国普遍现象,但这部分恰恰是最关键的,因为基础课奠基了学生的学术基础,让学生受益终身。


南都:为什么基础课上课率不高?


窦贤康:因为基础课学时较多,上课比较规律,这就可能给教授们带来一些困难。现在的大学教授都有很多科研活动,可能需要经常请假,所以让他上规律的长课时的基础课,他会觉得困难。


南都:为什么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成为了一个“问题”?


窦贤康:中国会出现这个现象我认为主要还是有几个因素,首先是科研人员要开很多无关教学和科研的会,平时还要不断去申请项目,外界干扰因素太多,时间被挤压;同时科研资源竞争比较激烈,科研人员的压力比较大。此外,教授如果不到一线教学,被惩罚的成本比较低,这可能降低了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积极性。


南都:你目前负责本科生什么课程?授课会影响你的科研活动吗?


窦贤康:我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现在也在给本科生上热学课,一周三小时,周三上课,我一定是会备课的。去年人代会期间,趁休会那天我也请了假回去上课。


对我自己而言,并不觉得授课影响到我的科研活动。反而觉得和学生多接触,对人生有很多好处,自己都觉得年轻了,所以我也不理解:教授有什么理由不爱给本科生上课?


我一直觉得,压倒性的因素还是很多老师没有“人民教师给学生上课天经地义”的意识,再加上对不上课的也缺乏惩罚机制,这才导致这样的局面。


南都:你认为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有必要上升为一个评价指标吗?


窦贤康:我觉得将来应该成为一个考核的内容。大学一流教授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应该被视为最核心的、关键的衡量标准。


武大去年也有有尝试开展新生研讨课,请一流的大师来给他们上课,我们请了潘建伟院士去上了课,我认为学生还是要接触大师。


南都:武汉大学在这方面有没有比较好的措施?


窦贤康:武大是采取经济措施,一边激励、一边惩罚,一方面是教学补贴投入了2000多万,激励老师去上课,另外是明确岗位津贴里的一部分要根据给本科生上课情况来发放,不上课就真扣钱,去年我们一个老师扣掉的津贴就有好几万。所以还是要采取一些措施,才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要一线教学中去。


但这需要全国形成一个同样的氛围,作为教师,给学生上课是天职。学校一定要引导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同时做一些技术上的安排,保证这些老师既有进行学术活动的空间,也有给本科生上课的空间,比如安排灵活的课时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树立教师们给学生上课的意识。


武大要建设一流高校

只会留下一流水准的人才


南都:我们关注到,去年实行了3+3聘任制,淘汰率达到90%以上?


窦贤康:武汉大学每年退休教师是100人,如果正常维持教学秩序,每年补充100位教师就可以。近年来我们为了促进学校更好地发展,实际上补充的比退休人员要多。


聘期制就是我们引进人才的方式之一。“3+3聘任制”中有不少是博士后寻求留校任教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一流高校的博士后也很少留在学校任教,我们为了高质量地补充人才,对聘任制设计了相对一定的门槛,去年我们从40多人当中录取了6个人留校任教。对于没有留下的,他们可以继续聘期,以更好的成果成绩来争去学校的固定教职,或者到其他学校、企业、政府机关去寻求适合的岗位。


这也是想要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武大要建立一流高校就是要留下一流水准的优秀青年老师,激发年轻人进一步努力工作的动力。


南都:近年教育部提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您怎么看?


窦贤康:我认为这是好的,但有一个要注意的是,克服“五唯”不是说就不看,还是要辩证看待。


有一些人才是文章不多、头衔不多,但是科研成果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这样的人也很多。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指标体系。


武大今年也提倡加强柔性考核,由学校搭建平台搞学术交流,我们将一年开两次学术交流会,把学校各类人才集中起来一起汇报科研、教学工作,同场竞技、交流,也可以做一些柔性的考核。


以前我在科大也试验过,很多老师看了别人的汇报,心服口服地知道自己差距在哪里。这样的学术交流会,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发展,也可以从中选拔出真正高水平的人才。


必须杜绝学术造假行为

增强规范“进口”和“出口”


南都:翟天临学术造假曝出后,这一问题也备受各界关注。


窦贤康:客观地说,因为招生指标不断扩大,量多了,质量就会分布不均,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中国是个讲人情的社会,学校入口门槛低之后还出现了“关系户”。不仅是“入口”,有些高校“出口”的门槛也很低,一些人学术不端,却能轻而易举的毕业。


学术造假事件最深刻的教训,还是中国高校要增强对入口关和出口关的把关能力,设想如果一个人白纸黑字的论文都能作假,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作假?这是教育真正的底线。


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对于“进口”和“出口”进一步增强规范性,进一步堵塞漏洞,另外,在中间培养环节还要增强对导师指导研究质量的把关。


南方都市报(nddaily)报道

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 程姝雯 唐孜孜 蒋小天 李玲

摄影: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 黎湛均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点个“在看” ↓↓

阅读38548
大学 
举报0
关注南方都市报微信号:nddai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南方都市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南方都市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南方都市报

微信号:nddai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