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的一个晚上,采访完张建伟医生后,我被他拉去了一个饭局。在那里,宣称已经戒烟了的张医生还是收到了同事递来的香烟,也许是酒酣耳热后有些兴奋,也许是气氛至此不好推脱,也许是真的想再一尝香烟的滋味,他苦笑一下点燃了香烟,对我无奈地说:“你看,这就又破了一次戒。”
过去的将近30年时间里,张医生曾经尝试过大大小小十几次戒烟行动,但都没有超过半个月的,只有从2017年开始的这次算是成功坚持到了现在。他自己深知吸烟的危害与戒烟的不易,只是时常会遇到各种的诱惑,让他游走在戒烟与复吸的边缘。
黑夜里抽烟的魔力
我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抽烟的,那会儿大概是1990〜1991年左右,我20岁。
当时社会上对抽烟不像现在有这么多的负面印象,我们那时看《英雄本色》《赌神》《教父》这些英雄主义的电影,里面的男主人公,像周润发、周星驰他们都在抽烟。所以我周围很多的男同学都在抽,像我们宿舍6个人,有两个上大学的时候就在抽了,我就是被他们带着开始抽烟的。
我记得我们当时高级点的香烟就是“红梅”,应该是五块钱一盒。“钟楼”是最便宜的,应该是一块多钱。还有一个牌子叫“哈德门”,我到现在还记得它的广告词,叫“芬芳哈德门香烟,吸之浓郁纯净”,我觉得这个词写得真好。
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在刚开始抽烟的时候,都觉得“我不可能抽一辈子烟”“我随时可以不抽”“我今天只要想不抽就能不抽”。每个人都这么想可以,我当时也这么想,“我这种素质的人想不抽烟还不简单吗?不抽烟是多么简单的事”。结果刚开始抽烟那半年还是大概过了一年,就有点上瘾了。
实际上,抽烟也不是抽一根就能上瘾的。我刚开始只是蹭别人的抽一抽,到大三大四的时候,就开始自己买烟了,大概每天能抽半盒。
当时我们宿舍有阳台,我就特别喜欢在天比较黑的时候,在阳台上点燃一支香烟,然后在那沉思。因为上了两三年大学,很多人都对生活、对学习、对爱情有些迷茫。而我当时又上的是军校,学校有很多规定,像走路不让吃东西,我就被纠察给逮住过,吓得我够呛,然后去食堂或者去上课都得要站队列。总之就是这种生活太严格、太单调了,就会有很多烦心事。像我还有点感情上的问题,一个女孩挺好的,但我有点自卑,不敢去追求。就只能在阳台上,看着黑夜抽着烟想这些事。
等毕业了分配到天津的基层部队之后,抽烟就更凶了,周围大概有2/3的人都抽烟。我从那时开始抽的量也变多了,大概每天将近一盒。
大学毕业四年后,我开始了第一次戒烟的尝试。那是1999年,我刚去重庆读研究生,认识了一些同学,大家关系挺不错的。我们抽烟没人管,大家也肆无忌惮地在走廊里、在宿舍里抽。然后我有一个同学是跟我同一天生的,我俩现在也不错,他当时看我抽完烟在咳嗽,就跟我说,说你这个样肯定戒不了烟。我就说我随便戒,想戒就戒。然后我俩就打了个赌,约定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许抽烟。
刚开始还可以,十几天都没抽,到了15天左右,我就觉得特别难受,然后就没忍住,开始偷偷躲着他抽。大概到第二十七八天的时候,我正在宿舍偷偷抽,我一看他要进来了,就赶紧把这烟灭了,结果他说:“你别躲着了,我早就知道你又抽了。”我当时特别不好意思。
这之后我才发现,戒烟后复吸的人特别多,有人戒了半年,或者戒了三年五年,都有复吸的,更甭说我才戒两个礼拜,那就不叫戒烟。
失败的八年:“一根烟”就能毁了你
直到10年后,我看到了一本书,它也促使我尝试了第二次戒烟。那大概是在2009年,我当时在天津读在职博士,有一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坐火车,在火车站看到一本刚出版的新书,叫《这书能让你戒烟》。我一看挺新鲜就翻了一下,发现这本书有点意思,就买了。买了之后,按照书上的指示,我真就一个礼拜没抽烟,而且这次不像第一次那么难受,感觉很轻松。
其实在那之前,我自己也想戒,最主要就是因为当时感觉身体不适,总是咳嗽,痰特别多。再加上自己也有了孩子,就想再试一次,没想到读完之后效果特别好。
结果一个礼拜之后,我去打乒乓球,打完后,大家一群人要聚一下,好多人都在抽烟,完了他们也让我抽,我说:“不抽,戒了,而且我都戒一个礼拜了。”我就开始宣扬这本书,你看这书多好多好。然后他们又来一轮烟,我还是不抽;再来一轮,还是不抽。后来有个人就跟我说:“既然烟这么好戒,那你就来一根呗。”我心里也觉得,这么好戒,来一根又会怎样,反正我这随时可以戒,就跟完全自由一样,然后就抽了。
但是我当时也许是没看完这本书,看了一大半,或者是看完给忘了。这本书里反复地强调一个观点:“再来一口就好”这种想法,是导致意志力戒烟失败的重要原因,它会给你巨大的挫折感。后来导致的结果是,就这一根烟,从当时的2009年,一直到2017年,我又抽了8年烟。
当时就那么夸张,那天晚上一碰了烟,我想的是抽完之后,第二天应该没什么。但是第二天中午就开始把烟翻出来,好抽,真好抽!然后就这么抽上了,第二天继续抽,就一直抽了8年。
插图 | 老牛
其实之后几年,我断断续续短暂戒过好几次,应该不下10次,都是很快就失败了,基本都是因为聚会接触到吸烟的场合破了例。后来我总结,最好少参加聚会的活动,少接触这样的场合。
观念的改变与虚拟的陪伴
后来我才总结,当时主要是还是对戒烟这个事的领悟不够。2017年的2月份,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不久,我又把《这书能让你戒烟》拿出来读了一遍。然后也不是读完了就顿悟了,我第一次在2009年看的时候,如获至宝;但我后来再看这个书的时候,断断续续地看,最后通读了一遍,把重点都画上了。
就像书里讲的那样,归根结底,你对抽烟这个事情的看法才是第一法宝,你要认识到你不是在享受吸烟,你其实就是在吸毒,不是你在享受,而是你成瘾了,你戒不掉。你说要享受抽烟,但你可以不享受的,你非得去享受吗?所以说,如果从观念上没有变过来的话,什么方法都是不管用的。
它里面就举例子说,大龙虾好吃,但没人随身带着一只大龙虾吃吧?那你为什么一定要随身带着烟呢?就是通过各种类似的例子,这本书深入浅出,反反复复地跟你说这个观点,我觉得很多人会认识到这一点的,我就是这样下定了要戒烟的决心。
下定了决心后,在行动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叫“戒烟军团”的APP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个APP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有点像国外群体治疗的那种团体,一帮患者大家互相引导、互相鼓励什么的。我经历过刚开始这个群有1000多人,后来人数就越来越少,因为失败了就会被退群,但是大家一直在相互鼓励,就是谁要忍不住想抽了,群里就会有人说我给你支个招,或者你想想你家孩子什么的。还有人会发那种特别恶心的被烟损害的器官图片给你看,你一看好恶心,还能愉快地抽烟吗?再加上一般想抽烟就是那一阵难熬,那会儿我就上来看看他们都在说什么,跟大家聊聊,烟瘾就慢慢过去了。里头总有这么一批热心人,这种帮助还是挺大的。
另一方面,这个APP有“打卡”的机制,它本身会根据这个机制设计一些小奖励。比如它有戒烟的“军衔”,你戒烟一天可能只是士兵,后面慢慢就变成了排长、元帅什么的,虽然是个虚幻的奖励,但仍然是很好的。它还会有恢复程度的提示,比如你几天没吸烟,它会告诉你哪些指标已经恢复正常了,到三个礼拜的时候,你的生理烟瘾就没有了。
最后我们那个群成功了30人,大家还互相依依不舍地告别。当然,我们这30个所谓“成功的”也只是戒了136天(达到了“大元帅”的级别),以后能不能长期成功还不一定,但我觉得对我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复吸”的威胁随时存在
从2017年那会儿一直到现在,大概两年的时间,我也不知道我这算不算是彻底戒烟了。因为说实话,你要说我从那会儿到现在一根烟也没抽,还真不是。在戒烟军团里,也有人在争论说这算不算“复吸”。不过我在头一年真是一根烟都没抽,我甚至还做过一次这样的梦,就是我抽了,抽完后醒了觉得功亏一篑,结果一醒发现这是做梦,但这种感觉真惊险。
图 | 摄图网
后来,我去年抽了一根,那次冒了很大的危险,因为之前经历过太多次“一根就上瘾”的失败。那是去年11月,我大伯去世了,我回老家奔丧。因为我老家是在河北涞水农村的,农村的吸烟率那是极高的,男的不说100%,90%我觉得都不夸张。以前也是回家就跟着抽,但那几天都没抽,走之前最后一天晚上,吃完饭,我们家里人就坐在茶几那聊天,他们在那抽烟,我大哥过来跟我说来一根呗,那时我就特别想抽,其实我都很久没抽了,我当时觉得我这戒了一年多的烟又要完了。
但是我当时就准备好了要复吸的那种态度,豁出去了,我就来这一根。一抽,就是这个味,还是很香。抽完之后,我就很自得,好像找到了以前那种感觉,一边抽一边聊,都不用别人递烟了,自己拿过来就是一根,那天晚上估计抽了得有10根烟。第二天4点多爬起来回北京上班,睡了一觉,睡之前我还知道抽了很多烟,我可能要复吸。第二天起来之后,桌子上杯盘狼藉,上面也有烟,打火机都在,但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昨天做了个梦。完了我就赶紧穿衣服开车走人,回北京上班就忘了这个事。
我后来一想觉得很神奇,我就产生了一种理论,觉得是不是戒烟时间越长,烟就越不容易再成瘾?听上去好像也有道理,因为你今天戒烟时间足够长的话,你想再复吸成功,它就需要重新积累的过程。
但我认为这实际就是在“玩火”。事实上,因为我经历过那么多次失败,我不相信说有自由的吸烟者。有的人看上去好像很潇洒,想抽就抽,想不抽就不抽;或者自制力特别强,他每天就抽两根,一根都不多,一根都不少。这些做法在《这书能让你戒烟》这本书里都是被批评的,认为这样是不行的。我也认为是这样,既然要戒就得一下断掉,我虽然现在觉得还行,但不知道哪一次可能又会开始复吸,所以我要尽量避免这些风险。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10期)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上图,一键下单【拎包的态度】
▼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