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赛柏蓝(发自上海)
▍作者:遥望
刚刚,国家辅助用药目录,新动向传出。
▍国家辅助用药目录新动向传出
今日(5月11日),第三十五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就国家辅助用药目录这一问题,赛柏蓝在现场了解了多方观点。
(来源:赛柏蓝)
近日,多地公布了各级辅助用药目录,如江西省、河北6市等,也有一些地区开展了辅助用药专项整治。
再往前回溯,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统计,从2015年至今,全国各地约有16个省(市)出台对辅助用药或重点监控用药的政策18个。
(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有发言嘉宾在本次会议上表示,2018年12月,国家卫健委出台《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各省市相继开展辅助用药目录统计报送工作,国家辅助用药出台在即。
不过,在会议现场,也有多位业内权威人士透露了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均认为国家辅助用药目录或不出台,也可能以其他目录形式呈现。
更早之前,赛柏蓝还了解到,由于国家辅助用药目录引起的业内争议较多,最终有可能不会以辅助用药这几个字呈现。
▍多维控费体系,辅助用药待调整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辅助用药目录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全国整治、限制辅助用药的力度,反之,国家辅助用药目录不出台,也不代表政策导向对于辅助用药的整治就会减弱。
因为,早在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5〕7号印发《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规定:“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培训和考核,发挥药师的用药指导作用,规范医生处方行为,切实减少不合理用药。建立处方点评和医师约谈制度,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
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一直是国办层面的政策方针。
北京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江滨就在会议现场提到,由于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医保收支压力加大,财政补贴是医保重要支撑,可持续性存疑;中国正逐渐走向老龄化、慢病化;医药产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疗法不断涌现;中国医药产业面临国际竞争国内化(如印度、Teva也在加大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综合上述因素,我国医保基本压力大,降价控费是行业和企业都必须正视的客观趋势。
而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有:价格、数量、结构。
价格主要是通过分类采购/带量采购/联合采购/GPO;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s/单病种)等方式降低,带量采购通过制度创新达到了较好的降价效果。
数量主要是通过骗保专项整顿;解决滥用药、大处方、大检查、大化验等方法,有效降低了药费。
结构调整则主要针对中药注射剂、辅助性用药、营养用药。
在我国多维度的综合控费体系下,辅助用药已经成为调结构这一方式之下主要的调出部分。
▍辅助用药需要“腾笼”
其实,从准入层面看,无论是基药目录,还是医保目录,都在践行调结构这一内涵,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创新药等的调入,对于辅助用药等的调出,真正做到腾笼换鸟。
2018年10月25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
2018版基药目录共调入药品187种,调出22种(其中有17个为化药),新增品种包括肿瘤用药12种、临床急需儿童用药22种。
在此前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在目录的遴选方面更加注重突出药品的临床价值,坚持动态调整和调入、调出并重,拟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的可以是新审批上市,价格较高,但效果较好的药品。”
而被调入的药品有一项指向——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者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品种。
此外,医药经济报曾发文分析新版医保目录可能的调出品种,其中提到——2017年公布的医保目录,已经将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范围限制在二级以上医院或限制适应症,化学药辅助用药也限定了适应症范围。
2019年国家级辅助用药目录公布后,是进一步限定适应症,还是直接被移出医保目录,值得关注。
江滨教授认为,监控辅助用药等低效药物的滥用、重点打击欺诈骗保,是提高医保基金效果和效率的更高效方法。
▍辅助用药临床占比近半
有数据显示,辅助用药、营养性用药等在临床上无论是使用金额,还是使用品种,都占据了不小的份额,这些数据也直接导致了,一些地区直接将药品销量和销售金额作为判断一个药品是否是辅助用药的重要参照。
不过也有省份在从定义上明确辅助用药,如新疆、河北等。
比如,河北日前发布辅助用药专项整治方案,明确了辅助用药的定义——“辅助用药是指在药品说明书或临床诊疗指南中对某种疾病明确为辅助作用的药物”。
相关医院数据显示,2017年,在销售额前200品种(以金额计)中,治疗性药物销售金额仅占58%,其余42%由辅助性、辅助或营养性、营养性药物占据。
其中,辅助性药物占比27%,辅助或营养性药物占比10%,营养性药物占据5%。
▍市场负增长,药企需应对
辅助用药的滥用问题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2月24晚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了辅助用药滥用乱象。
多达8种治疗肿瘤相关的辅助用药被曝光——参附注射液、核糖核酸、苦参碱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针(山西)、注射用胸腺法新、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河车大造胶囊、益血生胶囊。
《焦点访谈》进一步指出辅助用药金额高,用量大,报道举例称,在患者9700多元的用药总费用中,辅助用药费用高达8200元。
针对辅助用药,福建的实践引发业内关注:
停止采购200个辅助用药,减少了80亿药品费用;并对其他辅助用药、营养性用药、中药注射剂等药品,根据销售额,从价格及用量两方面进行限制使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果,节约的费用拿出30亿进行医药价格联动改革,提高医生阳光收入。
自2017年年底以来,福建省药采中心每月发布的药品销售统计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营养性用药等品类,基本跌出销量排名前20的榜单。
在辅助用药重点监控呈全国之势的情况下,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三级医院,抗肿瘤药与院内制剂快速增长,中成药市场负增长。
综合辅助用药面临的政策环境,药企能做的工作是:
从产品本身来讲,需要从临床价值和药品定价入手,体现药品的高性价比;从市场布局来讲,积极践行院内不行,走院外的策略思路,储备、开辟院外市场;从企业战略来讲,培育新的竞争品种,调整产品组合,优化品种结构。
(来源: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其实,辅助用药的问题不仅仅是利益问题——有些辅助用药,比如止吐、镇痛、升白、提高免疫力等药物,旨在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若能合理应用,便能实现其临床应用的意义,有业内专家在会议现场说到。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赛柏蓝”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赛柏蓝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