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16日,“动销中国·安徽站”将在安徽合肥拉开帷幕!
主办单位:中童传媒
战略合作单位:流金岁月/苏康国际/妞妞宝贝/百斯腾/绿叶商贸/博略咨询/利佰贸易/幽幽草/宜保康
协办单位:英氏 婴尚 达维优加 新维士 贝斯美 安琪纽特 蓝河 优能佳……
晚宴总冠名:纽菲特
特别支持:安徽怡峰/爱心亲子园/骏海商贸/爱婴金摇篮/诚爱商贸/英通谷/妈妈赞/丰启商贸/橙果母婴/领易母婴/海聚商贸/安徽孕婴童行业报/童贝母婴/因乐美/小太阳/依格宝贝/宝贝时代/迪尔母婴/崇悦商贸
★各位亲们,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提前感受2019动销安徽大咖精彩风采,中童传媒特此开通【中童直播间·动销安徽专场】!满足广大粉丝及群友心愿,本周我们上线开播,先睹为快!“一人秀、二人谈、三人行”,精彩纷呈,不容错过!
对话主题:母婴连锁如何做好品类管理?
对话嘉宾:合肥博略企业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陈华萍
主持人:中童观察记者 张德阳
张德阳:首先请今天的大咖陈总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
陈华萍:中童社群的粉丝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合肥博略企业咨询管理公司的陈华萍,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些解决连锁门店困惑的方法论。
我们公司目前覆盖安徽、江西、湖北和江苏四个市场,主要做区域性头部连锁的业务,服务40多家客户。其中,安徽的区县连锁达到32家,所以我们今天的分享也以安徽市场为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母婴连锁店带来一些新思维。
张德阳:陈总,您觉得当前安徽母婴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
陈华萍:其实我是跟安徽母婴行业一起成长的,05年从安徽零售终端介入母婴行业,之后去做了品牌商,再到现在做咨询公司,真正目睹了安徽母婴行业从星星之火,到欣欣向荣,最后逐渐步履维艰的全过程。
安徽发展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三鹿奶粉事件,直接导致很多区县连锁不再做通货奶粉,转向控货奶粉。安徽的奶粉品类得到了长足发展,门店在整体经营和规模上也有很大的进步。
第二个节点是去年奶粉注册制的实施。其实,奶粉注册制只是一个导火线,注册制导致品牌数锐减,品牌方能留给渠道方的利润逐渐减少。
而母婴门店的增长之所以陷入乏力期,背后的原因还包括人口出生率下降,新开门店的增多,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升级和理性化,加之自身经营水平的不足导致的。之后,门店由原来相对粗放的经营模式转向相对标准化的理性经营。
个人认为,第一,安徽母婴行业在渠道端会逐渐形成集中制。区县连锁如果能够转变旧有的经营思维和方法,也许可以在这一波行业升级中取得优势。
第二,与全国相比,安徽的省级代理相对比较专业,无论是领头人还是团队,都比其他兄弟省份的市场先进一些。所以在省代这个层面,安徽也会出现越来越集中的趋势。
张德阳:那您怎样为这些专业的连锁出谋划策?目前做哪些业务?
陈华萍:我们在安徽做了五年咨询行业,目前主要经营三个业务模块。第一个业务模块是培训模块,大概每年会培训两三场,之所以场次少是为了保证培训的质量。第二个业务是陪跑——和连锁门店一起成长,参与他们工作并推动其快速发展。第三个业务是设计板块,来为门店形象做服务。
张德阳:三大业务是“对症下药”吗?是否包含对新零售的考量?
陈华萍:母婴行业前十几年发展,属于一种“野蛮”的发展,开玩笑来讲,“十年前开一个门店,就像开了一个ATM印钞机”。现在,母婴行业的前台毛利虽然在大幅下降,但与整个零售行业相比较,仍然算高毛利率的行业。
母婴行业一定会朝着新零售的本质进发——回归“人货场”,而现在,母婴行业的确正在提倡品类管理。大概三四年前,品类管理就出现了,只是当时的母婴生意太好做,大家并不在意品类管理对自己的经营有什么帮助。
2015年,我们接触了一个客户,看他的半年财务报表,发现已经盈利100多万,但是后期盘存仓库,发现有将近60多万的损耗。从那时起,我们就意识到了零售的本质是最终回归人货场。
几乎所有的老板可能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如果某品牌有个主品牌,然后又出了一个副品牌,很多零售门店会觉得主品牌“在我手里”,副品牌留给其他门店也不会抢走自己的生意。然而,这个时候门店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商品结构是否合理,消费群体是否重叠这些关键问题。
我们在做门店辅导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门店的货架陈列面虽然很多,但是货架上往往会呈现一些滞销的商品,或者出现一些周转率并不高的商品,真正畅销的商品并没有大量出现在货架上,甚至出现断货!
张德阳:门店出现这些问题和消费者有哪些关系?
陈华萍:之前消费者是“问着买”,现在是买了也不问。原来的消费者,整体的知识水平不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不多,所以他们在购买行为上会多询问,更愿意看到门店有满山满谷的商品。
现在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理智,喜欢精选商品。比如近几年兴起的“某某严选”,恰恰说明消费者想节省出更多的选择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消费者来到门店,想看到和他的需求直接匹配的产品。
我们在门店通过实际观察发现,纸尿裤的品牌众多,消费者进来看了一圈就走了。门店采购会跟我说他们的品牌并没有多少,只有五个主推的产品。
可是,一个主推的品牌里面会有多个系列,一个品牌按三个系列单品来算,起码有15个品牌系列,这让消费者选起来会很困难。另外,门店的陈列面是有限的,品牌本来就够多了,纸尿裤又有S/M这些需求量不大的码段摆在上面,无效商品已然占据了太多的陈列面。
店员又说,消费者其实是来闲逛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消费者只要进入你的门店,一定是带着需求来的,只是货架上并没有她需要的产品,加之90、95后妈妈比较有主见,不愿意主动询问店员,这些消费者就变成了无效人流。
张德阳:由于消费者的意识转变,所以门店一定要进行品类管理,让更畅销的商品能卖出去,这应该是大多数门店目前正面临的困惑。
陈华萍:是的,连锁门店的困惑其实是很具象化。第一,因为没有品类管理,资金长期积压,货品长期积压,门店风险很高。一些区域性连锁的门店库存甚至高达3--4,导致资金周转十分紧张。
前几天看到一个门店,货架上面有某品牌的奶瓶奶瓶近30个,后台数据显示,两个月只卖了一个奶粉,门店如果要把这30个奶瓶全部卖完,需要5年......
第二,如果连锁不做品类管理,其实跟夫妻老婆店没有什么差别。夫妻老婆店在经营上却比连锁店要灵活很多,但是在产品上具有明显的缺陷。
店员在会员经营上比较混乱,我们常说的人,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店员还有就是会员也是需要去管理的。如果品牌过多,门店会不停的给不同的产品上绩效,这就导致一种现象——店员手里有A品牌的消费者,因为有B品牌的任务,A品牌的消费者被店员强制拉到B品牌,导致门店在当地的消费者基础隐忧重重。
所以,我认为新零售的本质就是做到三点,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提高效率,三是增强消费者的体验。付诸行动,这三个指标就是人效、坪效、货效。
比如我们做一个老店的整改,对它的坪效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童鞋品类的坪效只有85元。坪效这么低,意味着它的货效也会很低。
这里就有三个问题。一,三四年前的鞋子有很多,如果把这些鞋子做成29块、19块9的特价,客户的体验感普遍降低。二,客单价在下降。三,经营的成本和利润是不对等的。
张德阳:那连锁的品类管理应该怎么做?
陈华萍:首先,品类管理如果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定推行不下去。品类管理不是采购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必须由老板来牵头,全员皆兵才行。老板来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才能够做到整个项目的推进。
要控制“欲望”。为什么门店的库存高企?因为门店经常参加订货会,为了争取更高的订单返利活动。门店往往是没有关注商品实际动销的数量而盲目订货,因此品类管理一定要控制“欲望”。
做减法。很多人嘴上说要做品类管理,然而却“这边在减那边再加”。品类管理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减法是指不再引进任何产品,静下心来梳理坪效,梳理商品价格,梳理周转率,梳理Top50的畅销品,再把滞销品一个个拎出来,处理库存,让门店的商品达到相对“比较简单”的状态。
最后再回头思考,门店真正缺乏的价格是什么?真正缺乏的定位是什么?真正和消费者匹配的商品是什么?再进行有效的产品引进。
不过,做减法会在短时间内影响到前台销售。因为减掉某些商品,会导致店员订单没有成交,影响到门店的整体销售,但这只是一种“阵痛”,“阵痛”过去之后,门店的经营会变得更有效率。对门店来说,自然是长痛不如短痛。
在营销上也需要为品类管理提供一些机会。比如对某个品牌做过分析之后,认为它是不太合适门店,不但周转率很低,而且通过营销依然不能把它的销量拉升上来。那我们会把这个品牌定位成淘汰品牌,将这种品牌换做秒杀、加钱换购,甚至转为积分兑换的赠品,这样有利于提升商品清空速度,能把最好的陈列留给最畅销的产品。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整个门店的商品会变得更健康,这时我们会发现,不光门店动销变得容易了,店员推荐商品的难度也有了大幅度降低,消费者体验感更好了。
想在5月16日,在安徽合肥与我们相聚?啥也别说了,赶紧报名吧!
欢迎加入我们,来一场面对面的专业交流!
这里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等你来撩!等你来撩!等你来撩!
报名链接--查看原文
快速入群通道
参与热线:
18511589693 王经理
18937560750 侯经理
参会热线:
18516907961 佟经理
18514493520 于经理
欢迎加入我们,来一场面对面的专业交流!
何为动销中国?
动销中国是由中童传媒推出的企业B端影响力打造、C端影响力延伸的项目,不是直接帮助企业卖货(卖货永远是企业自身的事情,如果帮助企业直接卖货,那就是销售公司),而是帮助企业做好卖货这一临门一脚的前期服务。
2019年,动销中国系列将在全国展开5场动销活动,分别是动销河南(3.21)、动销安徽(5.16)、动销两湖(6.21)、动销山东(8.16)、动销两广(11.6),1场动销盛典(上海,7.21)。
动销安徽是动销中国系列第二站!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婴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婴童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