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年前的旧闻竟让资讯APP“集体乌龙”,媒体远不止于快!

作者:传媒圈 来源:传媒圈 公众号
分享到:

05-21

作者丨树莓  

来源丨传媒头条(www.cm3721.com)


“《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


5月20日上午,这一“重大”消息在各大新闻平台客户端刷屏,今日头条、天天快报、网易新闻、凤凰新闻、搜狐新闻、UC浏览器等纷纷推送,引发巨大关注。但据查,这篇来源标注为国内权威媒体的新闻,却是新华社2018年5月20日的旧稿,并不是当前中美贸易战的最新动态。

 

随即,新华社发表声明称,对盗用新华社名义发布虚假新闻的行为,我们予以谴责,并保留依法追究其责任的权利。

 

过去,社交媒体往往是假新闻的“原产地”和“传播场”,头部资讯APP一直被视为更加可靠的信源,而此次资讯平台的集体“乌龙”事件,不得不引起媒体的反思和警省。

 

对此,有媒体评价称:“如果一家平台出错可能是因为编辑的疏忽,但是当除了一点资讯、新浪等极少数资讯类平台外,其他头部资讯类APP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一定是整个行业在内容审核上出了问题。”



后真相时代,公众该相信什么?

 

事实上,公众对于假新闻并不陌生,《新闻记者》杂志每年都有十大假新闻的案例评选,尤其在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假新闻变得更加泛滥。

 

与此同时,一则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也总是被反复的质疑和推翻。2018年11月30日,温州女子陈某报警求助称儿子放学回家途中失联,家人非常着急,男孩父亲更是向社会悬赏50万求线索。


一时间,乐清男孩走失的消息牵动了全国网友的心,寻找男孩的社会新闻也一直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条,然而12月5日,事情的真相却让人大跌眼镜,这起事件为男孩的妈妈陈某蓄意策划、制造的虚假警情。


由于媒体报道的偏颇引发舆论“翻车”,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竟演变成了一次对于女司机的集体声讨。诸如此类的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也暴露了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媒体急于将眼前的“重磅”“独家”信息公之于众,没有对事件做初步的质疑和求证,从而导致新闻总是在舆论的影响和频频反转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相,最终,即使厘清了真相,但媒体的公信力却一点点被削弱,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逐渐丧失。

 


柴静在《看见》中说:“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接近真相,新闻反转当然也是新闻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但有时,这个反转的过程并不是由于传播者掌握的客观事实不足,而是其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甚至为了博眼球而刻意隐瞒部分真相,迎合和利用公众情绪达到传播的效果。


公众进入“后真相”时代,一次次变成了“吃瓜群众”,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对新闻事件一时难以做出正确、理性判断和评价,进而导致整个舆论环境和大众认知的偏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能发声,都能爆料,互联网环境下,事件的传播和评判又往往容易失控,这时更需要媒体发挥职能,不仅要充当传播者更要成为求证者,为公众正视听。


“新闻打假”是“假打”?

 

至于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与当前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密不可分。媒体往往为了求快,为了流量而不去验证消息的真伪。

 

从新闻的生产链条上来看,假新闻更多来自于新闻生产的源头——记者。首先,由于新闻记者专业水平不足,缺乏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和求证的意识,导致了虚假新闻的出现。



另外,新闻从生产到发布通常并不是只有一环,往往还要经过主编校正、审核,总编审核确认三个环节。所以,假新闻的出现也与新闻审核及把关人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媒体过度追求时效,跟风蹭热点,写作和发布新闻报道的小编和传播信息的平台,一心求爆款、抢流量,也致使其在事实求证和新闻审核流程中出现纰漏。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那对于假新闻来说,则应止于有操守的记者和负责任的媒体。

 

早在2016年,国家网信办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要求各网站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严禁盲目追求时效、未经核实将社交工具等网络平台上的内容直接作为新闻报道刊发。

 

但一直以来,由于新闻报道的复杂性和审核工作的不透明性,“新闻打假”也一直被称呼为“假打”而难以有效推行,从而导致虚假新闻报道横行,而假新闻的避免则主要依赖于从业者自身的审核和监管机制。



在信息超载时代,速度和流量成为不少媒体信奉的法则,一些媒体也借此收获了一时的关注和流量。尽管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环境在变,但新闻报道的定义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信息和事实真相的诉求是不变的,真实始终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力,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底线。

 

此次,头部资讯APP的集体“沦陷”不仅为他们的媒体生涯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也为整个媒体行业敲响了警钟。



推荐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完-


长按二维码识别,一键关注传媒圈公号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聚焦传媒、影视、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36万勤于思考人士的品质之选。

如希望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dianyingquan

阅读41276
资讯 
举报0
关注传媒圈微信号:chuanmeiquanz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传媒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传媒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传媒圈

微信号:chuanmeiquanz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