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汽车的产品力具有不错口碑,但被品牌力拖了后腿,这些年在国内豪华汽车市场的夹缝中水深火热。作为豪华汽车品牌,并没有在国内市场受到良好的宣传,这也是国人不认的原因。
讴歌RDX这款豪华中型SUV在北美市场却一直很受欢迎,这次换代后由广汽讴歌进行国产,大大提升产品力和性价比。相较实力强大的同级竞品,广汽讴歌RDX有什么优势呢?这次能不能打响翻身仗呢?
接下来,诚心邀请各位观看这期稀碎的评测视频:
外观设计褒贬不一,雷克萨斯NX夸张过头。
此次国产后的广汽讴歌RDX在外观方面的改变可以称得上大刀阔斧,据不可靠数据统计,多数人表示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也有不少朋友觉得车头设计很漂亮,LED大灯是加分项,不过车尾部分的评价普遍太过平庸,没有脱离本田车型的家族特征。
相比同级收到“设计过度”评价最多的选手:雷克萨斯NX而言,广汽讴歌RDX在外观方面依然相对保守。车身上的线条与腰线样样不缺,只是相较之下,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所以在外观方面,讴歌RDX加一分。
雷克萨斯NX
内饰设计独树一帜,奥迪Q5L不甘示弱。
没什么比把讴歌超级跑车NSX的内饰搬进车内更令人心动,讴歌RDX的内饰成功抛离上代车型死板又守旧的设计,做工和用料也可圈可点,不同于德系的“硬”,玩的是美日系的“软”。悬浮式中控台和10.2英寸中央屏幕为讴歌RDX提升了一定的科技感,不过多媒体系统的操作逻辑有提升空间。
换挡机构采用电子按钮形式,提升中控区域的可塑性。全系车型都没有采用全液晶仪表盘,不过中央那块彩色屏幕同样可以提供丰富行车信息。最印象深刻的优点是真皮方向盘的握感,填充物很软,手感充实,直逼宝马“丁字裤”。
说起科技感,奥迪Q5L车型在内饰设计方面对于科技感的营造是有目共睹的。相比Q5L的简洁风格,讴歌RDX在内饰中控部分设计多少显得有些凌乱,不及Q5L的精致,此环节稍稍略逊一筹。
一汽-大众 奥迪Q5L
美系柔软搭配日系人机工程学,与奔驰GLC大战舒适性。
顶配车型具有同级罕见的前后排座椅加热和前排座椅通风功能,提升使用舒适度。真皮细腻,触感高级,烘托豪华氛围。前排座椅除电动腰托外,还提供侧翼包裹和腿部支撑伸缩调节,为山路和长途驾驶提供合适坐姿。
后排座椅不能进行角度调节,稍有遗憾,不过这并不影响讴歌RDX拥有堪比奔驰GLC一样舒适度的座椅。奔驰GLC座椅包裹性要更好一些,讴歌RDX坐垫会更软一些,两者在长时间乘坐情况下都能提供出不错的舒适性,可以算是打个平手。
北京奔驰GLC
继承本田驾驶精髓,宝马X3棋逢对手。
广汽讴歌RDX全系车型都采用代号为K20C5的2.0T涡轮增压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65马力,最大扭矩380牛·米,动力表现在同级车型中属于主流水平,搭载本田自家研制的世界首台10速横置布局自动变速箱。售价32.8万元的最低配畅享版车型也同样搭载这一套动力总成,性价比有很大优势。
中央圆形旋钮可以切换雪地/舒适/运动/运动+这四种驾驶模式,即便在舒适模式下,RDX的动力响应依然敏锐。运动+模式下则会性格大变,变速箱会将转速维持在2500rpm左右,以备时刻为车辆提供充足动力储备。车内模拟声浪系统同步启动,深踩油门发动机声音变得更加浑厚有力,比舒适模式下发动机的干吼更加悦耳。
RDX在起步阶段动力输出线性顺滑,并没有明显察觉到涡轮介入时的突兀,这台10AT的平顺换挡表现立了功。日常驾驶换挡很积极,在时速100km/h左右,变速箱就能挂上第10挡,从而提升燃油经济性。但只要你肯深踩油门,变速箱甚至可以连降4个挡位以提升转速,时刻保持充沛动力储备。可以说这台10AT能够很好的理解驾驶员的意图,换挡速度也值得肯定。
悬架表现相对偏向硬朗风格,能够将路面信息清楚传递至车内,而过滤沟坎时减振富有韧性,且不生硬,支撑性很好,为驾驶员提供很强信心。高速巡航时车身很稳定,对风噪和路燥的抑制也都不错。RDX采用SH-AWD全时四驱系统,最多能将70%扭矩分配至后轮,让它在弯道驾驶中更加游刃有余,具有较高驾驶乐趣。
宝马X3驾驶层面的表现在同级中首屈一指,能够做到驾驶乐趣与沟通感并存,与讴歌RDX对于驾驶乐趣的诠释方式有所不同,但与驾驶员的人车沟通能力要更胜一筹,所以讴歌RDX并未能将同级公路标杆产品拉下马,不过虽败犹荣,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全面了。
华晨宝马X3
广汽讴歌RDX的指导售价为32.8-43.8万元,今天的试驾车正是顶配车型钻享·魅版SH-AWD。此前汽车之家的导购文章中已经进行过全系车型配置分析,售价38.8万元的智享版SH-AWD车型性价比最高也最值得推荐。
以出色的综合实力和性价比作为基础,国产之后的全新讴歌RDX在同级中还是很具有竞争力的。如果讴歌在日后能够在国内市场为品牌进行良好宣传,提升作为一个豪华汽车品牌的认可度,车型在国内市场才会站稳脚。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汽车之家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