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一汽丰田卡罗拉双擎E+车型正式上市,共推出4款车型,售价为18.98-21.28万元(补贴后),紧接着,双车战略的另一款车型,广汽丰田雷凌E+车型与3月11日上市,同样推出4款车型,补贴后售价为18.58-20.08万元。
卡罗拉双擎E+
从技术上看,卡罗拉双擎E+和雷凌双擎E+都是基于丰田THS混合动力技术研发的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两车都拥有超过980公里的最大续航里程,雷凌双擎E+还享有就官方公布的不限年限不限里程电池无忧保障,作为丰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开篇之作,这两款新车自然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雷凌双擎E+
卡罗拉双擎E+和雷凌双擎E+都是专供中国市场的车型,外观上较之前卡罗拉和雷凌的混动车型基本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专属配色,并针对细节进行了调整。
动力上,两台车搭载了相同的油电混合动力单元——燃油发动机为一台1.8L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73kW(99马力),最大扭矩142N·m;双电机组最大输出功率为53kW(72马力),系统综合功率为100kW(136马力),综合工况油耗为1.3L/100km。
电池方面,两台车都采用了容量为10.5kWh的锂离子电池组,在纯电模式下两台车的巡航里程均为55km。值得注意的是,两台车在纯电模式下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20km/h(在之前的卡罗拉和雷凌混合动力车型上,当时速达到60km/h左右时,发动机就会介入工作)因此,在日常通勤状态下,车主完全可以在纯电动模式下驾驶车辆。
提及PHEV,很多看官会很快想到比亚迪。不得不承认,作为新能源方面的明星企业,比亚迪PHEV车型出众的性能令业界瞩目,与雷凌双擎E+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ro无论在加速成绩,还是在纯电续航里程上都拥有碾压的优势,然而,当我们全面的看待两款车时,衍生于THS油电混合技术的丰田PHEV车型在驱动效率方面却拥有着绝对的优势。
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ro的PHEV车型的动力性能远超过丰田的这两款PHEV,虽然油电混合技术不及丰田THS那样完美,但油电混合只是传统汽车向纯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产品,厂商不会花费太多精力去将其完善。
众所周知,目前主流的PHEV车型在引入电机驱动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AT或 DCT变速箱,虽然驱动电机也可以和燃油发动机同步工作,并用于动能回收,但燃油发动机与电动机仍然相对独立,这造成的后果就是:当电池馈电时,单纯依靠发动机驱动的PHEV车型油耗反而高于普通车型;而在纯电动模式下,沉重的变速箱又成了电动机的拖累,因此,时至今日关于PHEV车型是否节能的问题依然争议不断。
丰田THS油电混合系动力系统
而对于上述问题,丰田THS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丰田THS混动技术的巧妙之处在于,该系统通过一套动力分割装置(PSD,Power Split Device)将发动机和电动机耦合在一起(THS的原理在此不再赘述,想具体了解,点!),从而较完美的实现了发动机与电动机的协同工作。
一方面,该系统充分发挥了电动机优异的调速能力,从而彻底舍弃了传统机械变速箱;另一方面,电动机和发动机的协同充分,不仅使得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经济转速范围内,实现了燃油经济性的提升,另外,有了电动机辅助推进,THS系统可以引入节能但动力孱弱的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从而将节油性能发挥到底 。
卡罗拉双擎E+和雷凌双擎E+都搭载了1.8L阿特金森循环自然吸气发动机。
丰田在上世纪末推出THS后,即申请了几十道专利为其筑起了技术壁垒,虽然丰田一直没有推出相应的PHEV车型,但大家都明白,“你全力将PHEV做到的最好, 可能还不如丰田的随便搞搞”。而丰田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面对中国市场推出PHEV,这当然与中国目前的“咖啡法规”(企业平均燃料经济性,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简称CAFE)有关。
相比其他PHEV,这两款基于THS技术打造的PHEV优势非常明显:在有充电条件的情况下,车主完全可以在日常通勤中不用一点汽油,而即使在电池亏电的情况下,它们依然是非常省油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模式下油耗仅为4.3L/100km,而在满油状态下,它们可以带你跑900多公里。而且,它们还是能上新能源牌照的车,不仅购置税减免,部分地区还有政府补贴、不限牌、不限行政策的加持。
现如今,在北京使用网约车平台打车时,叫到卡罗拉和雷凌混合动力车的概率非常高,司机反馈下来的原因无非是,这车省油而且省心,虽然油电混合动力车型要比纯燃油车型贵一些,但网约车毕竟里程数大,所以使用下来依然很合算。由此可见丰田混合动力已经拥有了很不错的口碑基础,相信在卡罗拉和雷凌PHEV车型上市后,凭借丰田的品牌口碑和技术优势,两款车依然可以吸引很多客户的关注,当然那二十万左右的售价也足以让很多人对其望而却步了。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汽车之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汽车之家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