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读书会
2018年随着商业银行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和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在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城市基础设施业持续成为信贷支持的首选行业,房地产业控制力度加大;小微企业贷款、供应链融资在公司金融业务中受到银行家的广泛重视;个人消费贷款仍然是个人金融业务的重点;同业业务重点则回归到传统的同业存拆放业务,结算类业务收入成为跃升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
大型商业银行方面,各项业务发展较为均衡,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被认为是未来三年的核心业务,选择上述两项的银行家占比分别为59.9%和53.9%。股份制银行方面,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被认为是其未来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两类业务,占比分别高达66.5%和66.1%。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在传统业务领域具有明显优势,而机制更加灵活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其创新能力在其他业务上发挥优势。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各项业务发展较为均衡,选择各项业务的银行家均为20%-30%;民营银行业务发展被认为未来三年以表外业务(13.7%)与中间业务(9.0%)为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升较快的是负债业务(23.5%),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较为薄弱;外资银行竞争力提升较快的主要是中间业务(15.7%)和表外业务(14.4%)领域,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关注度较低,竞争力提升相对不明显。
图3-1 未来三年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业务领域
自2015年起,城市基础设施业连续四年成为银行信贷投向的最重点支持行业,2018年在银行信贷投向的重点支持行业中继续领跑,选择此项的银行家占比达到50.3%,较2017年67.6%的占比有较大幅度下滑。2018年银行信贷投放较上年存在一定程度压降,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类企业相对于其他实体项目往往具有政府背景,一方面有财政支持和政府信誉保证,另一方面从长期看企业运营成本不断下降并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城市基础设施业在银行信贷投向具有较大优势。医药业、农林牧渔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旅游业依次位列第二至五名,成为2018年银行贷款投向的其他四大重点支持的行业。
图3-2 2018年贷款投向重点支持的行业
2018年选择限制房地产业信贷的银行家比例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占比为45.3%。2018年年中政治局会议提出“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各地区不断加强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一线城市调控力度持续加大,热点城市普遍存在“认房又认贷”、“限购又限售”的现象;三、四线城市则因地制宜,采用多种调控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银行业针对房地产行业贷款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
图3-6 2018年贷款投向重点限制的行业
本年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银行家预期不良率上升的行业中,房地产业(15.3%)超过冶金业(12.5%),位列榜首,纺织业、商贸业和造纸业依次位列第三至五位。2018年在严监管背景下,面对房地产行业风险防控压力上升的情况,部分银行已暂停或限制了房地产行业新增授信业务。
图3-9 2018年银行家认为预期不良率上升的行业
近年来,银行业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断提升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水平。2018年针对银行业公司金融业务发展重点的调查显示,小微企业贷款以75.2%的占比连续第七年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供应链融资与集团客户贷款,占比分别为45.9%和38.3%。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普遍采用降低小微贷款门槛、提高放贷审批效率、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式来拓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调查显示,供应链金融业务位于公司金融业务发展重点的第二位(45.9%),成为银行业客户竞争和业务竞争的重要领域,这主要因为与传统融资渠道相比,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有助于银行拓宽产品线,降低贷款风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商业银行推出了在线供应链金融,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突破传统供应链开户流程、授信流程、贷后管理等方面的瓶颈。
图3-13 2018年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
在对个人金融业务发展重点的调查中,个人消费贷款连续第六年成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占比达71.4%,位列首位。对比三年的调查结果,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重点发生了较大转变,除了个人消费贷款仍为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之外,个人经营性贷款(52.8%)排名由2016年的第七位提升至第二位,与信用卡业务(45.9%)、财富管理(45.7%)和私人银行业务(41.5%)同为银行家重点关注的领域。
图3-16 2018年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调查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整体业务布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对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调查中,结算类业务收入、电子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占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前三位,分别占比51.7%、44.8%与39.6%。
图3-19 2018年中间业务发展重点
随着监管新规密集出台和银行业市场专项治理活动的开展,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面临转型调整、回归本源的压力,同业存拆放业务和票据贴现业务仍被银行家视为同业业务发展的重点业务。调查显示,同业存拆放业务、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已成为同业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占比分别为59.3%和48.2%,位列第一和第二位,占比较2017年略有提升。自2016年起,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占比业由36.3%持续下降至2018年的23.5%,下降趋势明显。同业业务作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手段,在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和监管整顿后,目前已逐步回归业务本源。
图3-24 2018年同业业务发展重点
2018年,债券市场出现了一波违约事件,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8年1-9月,已发生74起债券违约事件,债券余额合计714.61亿元。观察历年违约情况,以2016年较为突出,违约主体以新增主体为主要代表;2017年新增违约事件数量大幅减少,而2018年信用债违约风险上升,导致投资者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并对银行的资产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在债券违约对银行资产配置的影响调查中,有七成银行家认为会受影响,其中59.0%的银行家认为受“债券违约事件”影响明显,在进行信用债投资时,会持谨慎态度,适当减少债券投资业务的开展;更有13.1%的银行家认为,应尽量避免投资信用债产品,债券投资类业务将受“违约事件”影响而大幅萎缩。但是,仍有23.5%的银行家认为,当前的债券违约只是个例,未来基本不会对银行的资产配置造成影响。总体而言,2018年银行家对“债券违约事件”的负面态度更为明显。
图3-27 债券违约事件对银行资产配置的影响
调查中,债券违约事件对银行债券承分销和信贷业务的影响明显。对于银行债券承销业务,43.2%的银行家认为,受债券违约事件影响,银行的承分销业务会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62.7%的大型商业银行和55.9%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债券承销业务感受到明显压力;30.1%的银行家认为债券违约导致债券承分销将面临“有价无市”,其中依然以大型商业银行(32.1%)和股份制商业银行(40.3%)的受访银行家最为担忧。
对于住房金融租赁业务,银行家的态度较为分化,近一半的银行家对住房租赁金融持乐观态度,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更愿意积极探索未来住房租赁金融发展,乐观占比分别达69.6%、57.3%和56.9%。此外,有39.9%的银行家对住房租赁金融业务发展表示一般。银行家的意见较为分化可能与该业务在银行业开办分布不均匀相关。
图3-30 2018年银行家对未来住房金融租赁发展的观点
图3-31 2018年不同机构对未来住房金融租赁发展的观点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历来是国家政策的关注重点,也是银行家持续关注的业务重点。在2015年、2016年、2017年的银行家报告中,均有60%的银行家认为小微企业贷款将是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第一发展重点。截至2018年9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0万亿元,同比增速10.0%。
根据2018年的报告,银行家对于这个目标存在“两极分化”的认识,有43.8%的银行家认为实现“两增两控”的新目标具有较大难度,而37.3%的银行家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较小。
图3-33 小微企业“两增两控”目标实现难度
同时,关于普惠金融服务的工作,超过64.7%的银行家认为最需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改善。54.0%的银行家认为需要加强金融普及教育,44.3%的银行家认为需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统计数据反映出目前普惠金融工作的两大特点:一是随着中国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创新金融产品的接受度和需求性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也正是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形式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越来越高,但相关的金融教育和权益保护仍然维持着传统形式,难以跟上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而这将是中国普惠金融工作重点改善的方向。
图3-34 普惠金融改善方向
联合授信是指针对同一企业,多家银行通过共享信息,共同设立授信总额,并在授信总额内自主向该企业进行授信。2018年6月1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银保监发〔2018〕24号),明确了联合授信机制目标、适用范围和基本工作原则,对企业过度授信等问题进行了规范约束,中国银行业协会也已筹划成立联合授信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有序推动联合授信相关工作的进行。就联合授信管理办法,银行家的认识较为统一,92.1%的银行家认为该办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控重大信用风险,表明联合授信机制能有效控制对于经济下行周期中因银行集中抽贷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图3-35 《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授信管理办法(试行)》主要目的
(完)
(来源:金融读书会)
《声明:本文言论不代表《市值管理俱乐部》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读者仅做参考,据此入市,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值管理俱乐部》致力于中国市值管理等领域深度好文精选、精读。推送文章如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联系方式:微信szglclub)
--------------
______________
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szgl-club,微信号szglclub)传递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价值投资最新前沿理论研究,探讨市值管理前沿实践;搭建上市公司、各地国资委、上市公司股东等董事长、总经理、董秘及机构投资人,新三板董事长及核心团队等交流、学习平台,推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提升。
市值管理俱乐部:好的建议、想法欢迎致信微信szglclub,或发邮件至lgm359@163.com。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市值管理俱乐部”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