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用更聚焦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新匠人和新国货,一场名为“新国货智造计划”的行动于近日正式开启。
“新国货智造计划”由吴晓波频道和优居科技及腾讯家居联合发起,旨在多维度地帮助消费者认识到国货品牌的行业影响力。
文 / 满不易(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不甘心的“隐形冠军”们
“我前两天去他们工厂看了,他们的熨斗的蒸汽可以喷5米远,巨牛。”
办公室里,隔壁桌的同事在讲述自己在企业参访时的见闻,她口中的品牌叫卓力——一个新匠人品牌中的“隐形冠军”。
著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曾经在《隐形冠军:谁是最优秀的公司》一书中这样描述“隐形冠军”的两个特性:一是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大部分份额,二是其社会知名度较低。
在这个你可能算不上熟悉的名字背后,是一家年销售额无税营收超过20亿元的中国熨烫产品品牌。它的电熨斗产销量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年生产量达3000万台(套),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美国百得、意大利德龙、法国赛博、德国好运达、澳大利亚百富丽、英国凯伍德……这些你叫得出名字的国际高端家电品牌背后,都有它活跃的身影。
2015年,吴老师在从日本回杭州的飞机上写下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讨论。
也是2015年,卓力从世界回归国内,进入国内细分化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凭借着在国际上沉淀了26年的设计、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高端熨烫产品的空白。
而那时的国内消费者,却似乎依旧迷信着国外大牌的质量背书。但好在,他们开始愿意为技术创新和美好生活买单,“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开始出现转机。
解开镣铐,自由舞蹈
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靠着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生存。
今天,中国制造业生产着全球60%的消费品,却依旧被一顶名叫“低级”“粗糙”的帽子束缚着。
“廉价、廉价,还是廉价,这是‘中国制造’制胜的唯一武器,也是最令世界难以抵挡的竞争力。”10多年前,吴老师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那时,廉价的成本优势曾是“中国制造”唯一的竞争力。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保持原来OEM、ODM优势的同时,开始发挥强大的设计、研发、生产组织能力,开创自主品牌。
OEM是一种制造实力的证明,也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需求方有成本预算,材料使用和交付时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消费升级浪潮下,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的关注越来越集中。我们拥有强大的设计研发团队和行业领先的工程技术中心,我们为用户解决痛点,也想让用户看到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卓力国内营销副总经理在电话里说道。
卓力凭借创新5bar增压蒸汽技术,2017年在天猫首创了“增压挂烫”类目,进一步向消费者展现了中国高端熨烫行业的智能标准和品质标杆。
吴老师在去年年终秀上也提到:近几年中国制造业前所未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细分为王”。
而国内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企业往往就实行着这种专业化经营战略,他们在产品开发上强调深度而不是广度,竭尽所能地把“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智造”。
这种“智造”,不仅局限于产品的智能化,也是对企业不断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更是新时代消费环境下匠心的另一种体现方式。
营销事件背后的新国货硬实力
随着中产阶级崛起,特别是中国90后新兴消费群体崛起,消费不再单纯地满足基础生活需求,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情绪层面的认同和表达。
最近这几年,出现了一场又一场大规模的国货返潮,那些我们记忆里朴实、陈旧的国货品牌通过联名、跨界、戏谑等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时装周上的老干妈,能调酒的花露水,会卖萌的故宫周边……每一次都赚足了热度和眼球。
这些年轻化的话语方式正在解构并重新贩卖传统文化,在新的连接方式下,消费者笑着掏出钱包为“新国货”买单。
但是“新国货”三字需要承载的,远不止市场化的营销手段,更是行业生产端硬实力。毕竟一个品牌赖以生存的基石是其产品优势。
“新国货”最难“翻新”的,其实是产品、技术、产业链和渠道。市场营销行为的背后需要企业结构年轻化的支撑,否则容易在蹭一时热度中逐渐迷失。
在新的消费与市场语境下,为了用更聚焦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新匠人和新国货,一场名为“新国货智造计划”的行动正式开启。
“新国货智造计划”由吴晓波频道和优居科技及腾讯家居联合发起,旨在多维度地传达新国货硬实力,帮助消费者认识到国货品牌的行业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助推家居新国货力量的全面释放。
“新国货智造计划”将通过发布《新国货100榜单》《新国货消费白皮书》、新国货线下展、KOL联合发声,以及新国货品牌与文博IP相融合等方式,解锁关于新国货的更多玩法,让更多人感知到“新国货”背后的硬实力。
我们联合顶级机构共同发起了“新匠人加速计划”,从传播、品牌、渠道、社群电商技术、培训、投资6大方向,为这个时代拥有新审美、新技艺、新连接的新匠人多层次、体系化赋能。
点击下图▼加入我们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吴晓波频道”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吴晓波频道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