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领域,因为一些关键人物的出现,开辟之始就被拉到某种高度。
比如司马迁,几乎凭一己之力敲开了历史著述的大门。古今中外多少人去论述历史的意义,司马迁一句“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就把话讲活了,后代的阐述再多,都成了这句话的注脚。
话剧《司马迁》剧照 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史记》这书你觉得熟悉,自己从小看,听着刘邦、项羽、秦始皇的故事长大,熟的不能再熟了。可每每遇到专业人士讲述,就会觉得这些书白读了,自己从小听到的故事可能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颠覆三观,有时就在不经意之间。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现象级观察,“秦始皇嬴政只比刘邦大了三岁,为何却总是感觉两人相差一百多岁?”明明差不多是同龄人,在我们熟悉的历史叙述中却被建构出一种“隔世之感”。
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在历史上臭名昭著。可就是这么个坏人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天下纷争的局面,打匈奴、开弛道、统一度量衡,桩桩件件在时下看来都属于“超级工程”。一个人完成了别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却得罪了天下人,想想都让人寒心,这是为何?
秦始皇像
刘邦是开创汉朝五百年基业的天子,但你读读《史记》中的记载,司马迁一路在黑他,吐槽他从小来路不正,母亲跟蛟龙生了他,还被他爹撞到了,长大后好吃懒做不干活,当了公务员后,还照样好赌好酒好色,在司马迁的笔下,刘邦哪有个开国皇帝的样子,司马迁怎么敢这么写?
清朝画家上官周《晚笑堂画传》中刘邦像
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有太多太多。鲁迅虽然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却也把司马迁的境界格局说小了,他这本书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举凡治理国家、管理经济、外交策略、做人道理、社会伦理等等,都包含在这本书里。
无怪乎民国时期如陈寅恪、周一良这样的大学者,纷纷要练童子功,全文背诵《史记》,这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根本。《史记》这本书要读,非要从一字一句上下功夫不可,毕竟从西汉它就被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反复研究。我们今天看到的一本书,隔着这页纸或许有几万个人在与你一起琢磨每句话的深意。
这样一本书穷尽一生精力去读都不为过,这一次,三联中读请来了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韩昇教授,带着大家一起重新读《史记》。
▶家学渊源严谨、史学素养深厚
韩昇教授家学深厚,其父亲韩国磐,是当代中国魏晋隋唐史学科和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从小,韩昇教授就看着父亲在微型图书馆一样的书房里,整理史籍、与各界学人讨论史学话题,在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从小学开始读《史记》,钻研《史记》几十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书治学观
韩昇教授本人则有数十年历史研究经验,同时,得益于多年多地的游历经历,“我讲历史的信心在于,我讲的地方,都曾经去过。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战争发生的现场感,这种场景感,我也可以传达给你。”他解读起《史记》来,绝对是通俗易懂,有趣又有料。
▶跳出框架,多学科观照的读史路径
更值得期待的是,韩昇教授还参与了基因技术与历史的跨界研究,这一全新的角度也会贯穿课程的始终,让我们时不时跳脱出历史框架看问题,得到更多启迪。
课程由3大主题构成,下设5个版块,共分120小节来讲解。
读书先读人——司马迁是怎么炼成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司马迁的经历有多“惨”,但不知道他的精神有多“强”。
读书先读人,我们从《报任安书》开始讲起,看看字字啼血、砥砺人心、脍炙人口到被要求全文背诵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是如何写就的。
读史先读制——中国从“吃人”的商朝走进“文明”的周朝,有多艰难?从底层流氓到最好的皇帝,究竟需要几步?
读史书绕不开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史记》3000多年的记载长度,描述了从禅让制到封建制,最终走向帝制的全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也会被尧舜禹的传说所打动,被商朝“吃人”般的祭祀所震慑,被春秋时的“义战”所征服——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半渡不击”的原则。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同时,刘邦、项羽和刘彻的人设问题,陈胜、吴广这些星星之火燎原的故事,也会被一一讲述。
读完要总结——为什么山西流动率没有河南大?为什么战国时期会有养客这个风气?
《史记》这部书是最容易读的,但是要把它读懂也是最难的。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讲解《史记》的书,大多会讲述《史记》的故事,因为司马迁文学才华很好,他用非常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历史上的人物、故事和他们的悲欢离合,但实际上司马迁在每一个故事后面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思考。
读《史记》难就难在如何把这些最深层的意义和它的思考,它所揭示的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整体揭示出来。课程设置两大特色专题,把《史记》作为工具,用空间轴将韩昇老师几十年研究《史记》的心得分享出来。
中国的历史从都城的演变来看,它是由西往东走。为什么前面的两千多年它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在关中,而后面出了关中以后,会选择北京这个地方?国与国之间的合并、分裂,山川在其中的地理作用有哪些?养客、任侠、刺客这些传奇人物在历史关键点上起到了怎样的斡旋作用?以及就此形成了哪些社会阶层,是否延续到了今天?
除此之外,还将了解到古代狭小区域内的国际关系是如何处理的,了解汉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是如何制衡的,势必会对我们当下的境况有所启发。
对大多数人来说,读历史不只是为了明白过去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过去的轨迹来给今天进行定位,我们才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在什么样的时代,我们继承了什么?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将走向何方?我们要探索的是我们今后的方向,从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