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期待那些有着自己生命印记的 17 岁

作者:奴隶社会 来源:奴隶社会 公众号
分享到:

03-29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796 篇文章

题图:李开复。

一土学校正在招生,详细信息可看文末。

今天,我们想介绍 3 个“认真的灵魂”给大家,他们分别是来自科技界的李开复博士、来自教育界的杨东平老师以及作家阿乙,文章里,他们会与我们分享自己 17 岁的故事。这是探月学院 2019 年招生季活动的一部分(文末阅读原文可看详细)


几年前,我们同探月学院创始人王熙乔讨论“让自己的孩子做应试教育的最后一代人,还是做未来教育的第一代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我们所做的是创造环境,让他们每一个独立个体能够找到“更好的自己”。可是如何做到呢?


于是,探月召集了一群“过来人”,让他们穿梭时光,回到 17 岁,也请他们与即将 17 岁的少年们说说话,告诉他们没有好坏,无关对错,成长就是找到喜欢的自己。


今天来自李开复、杨东平、阿乙的故事就是探月学院“重返 17 岁”故事集的节选。



李开复:把热爱变成擅长,把才华变成真爱



我 17 岁的时候上大一,因为小学的时候跳了一级,所以比其他人较早一点上大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刚刚进入大一的时候,我觉得我理所当然的要去读两个我最喜欢的专业:法律系和数学系。


喜欢法律系,是因为小时候我看过一个特别难忘的电视剧,叫做《轮椅神探》。这部电视剧让我对律师、法官这些行业很向往,因为他们可以维护正义、可以去帮着辩论,让好人能够被证明无罪,坏人被证明有罪。


喜欢数学,是因为我到了美国以后,遇到一位对我特别好的高中老师。这位老师不断地鼓励我,说我的数学是最棒的,说我是个天才,后来我也在田纳西州得了数学比赛第一名。当身边人都告诉你“你数学很厉害”的时候,你就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数学就是我必然要做的,应该做的,这些正向的鼓励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学,让自己更加觉得自己真的是个数学天才,真的对数学感兴趣。


所以读大学的时候,我内心早就坚定地认为,这两个方向是我未来未来一定要做的。


可是,这两个方向后来都搁浅了,理由不尽相同。


在数学系,我被分到(其实也是我主动要求的)一个最难的数学课程。学校的的数学课是分三个等级的,一个是给文科读的相对简单些的数学课,一个是给理工科学习的,还有一个是给数学天才读的。既然我认定自己是数学天才,就选了最难的那个课。


开课后,才发现只有七个人敢选。之前读过这个课的学生在留言里写的都是“这个课实在太难了,你如果不是天才,真不能读”。最后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真的不如其他同学,得了一个七个选课人中的第七名。我之前没有想到到,田纳西州的第一名,可能连纽约的第十名都排不到,这个天才只是一个幻觉。


当然,我受到了打击。尤其是我发现那六个同学都能看到“数学有多美”,很多题目他们都是不经过思考就做出来,而我却要花很多时间。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并不是真的数学天才,第一个专业梦想就这样破灭了。

     

▲ 年轻时候的开复老师。


第二专业法律的学习也给了我打击。我修习法律课程的时候,就发现这跟电视上看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电视上看到的都是律师们努力后的成果,很光鲜的帮着大众维护正义。但是实际上,读法律的过程对我来说是非常枯燥的,需要大量背诵各种法律细节。而这些细节以及基于细节的分析就是考点,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过程。


到头来,我在自以为很厉害的数学系,完全找不到学习的美感;在从小就向往的法律系,也发现梦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所以这两个就都放弃了。


怎么办呢?


我在寻找的时候,发生了两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第一件就是我在大学里接触了电脑,发现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自己写点程序,居然就可以让电脑控制一个小玩具或者是一个小 app。我的功课也总轻松就做得很好,作业也总比别人更早完成,慢慢的很多人来跟我学习怎么编程。


还有另外一个发现,就是这个编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写了一个猜别人密码的程序,猜出来以后,就会跑到人家的帐号里面做一些恶作剧,我由衷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而在后来,我才慢慢发现自己在电脑方面比较有才华,此后陆续修了很多很深的专业课,获得老师很大的认可,最后得到第一名。


那另外一个很奇妙的事情是我最痛恨的课程带给我的。我当时修了两门课,一个叫做 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现代文化),这是门课程有很多哲学、古典音乐、艺术的内容,这里面最头疼的就是哲学。另一门课程叫做 World Literature(世界文学),主要是欧美文学。这两个课程要求啃很多大部头的经典书籍像柏拉图啊,《战争与和平》等等,这两门课,一共修了两整年,在这两整年里,大概每一年每门课,我都得读 100 本书左右。当时觉得这事特别痛苦,因为这些书很难读,而且针对这些阅读内容还要考试、写心得、写作文。


但是没有料到的是,这些课程奠定了我的人文基础,让我没有成为一个现在大家认知中标准的“理工男”。之所以后来有能力做演讲、给大学生写信、自己出书,想想正是当时打下的这个基础。正是那时的学习和训练,让我左右脑结合,可能我的职业人生会是不同的样子:成为一个专业的工程师或者一个科学家。之所以最后我能成为这样的人,也是有很巧妙的,想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当时接触了这些文科类学科的事情吧。


这些成长的过程里,我有几个结论想分享给即将 17 岁的少年朋友们:


第一个结论就是,人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你爱做的事情,然后就会成为你的才华,当它是一件最有才华的事情,你也会爱上它;


第二,我觉得人,得“左右脑结合”,不要成为一个只会理工,或者只有人文思维的人,两者结合是很有用的;


第三就是可能小时候相当确信的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其实都还是不太确定的。以后的最大的机会,真的还不知道会是什么呢!


第四就是不要害怕走错路,其实人生的道路哪有什么对或错,也不要贪恋捷径,那些当时看上去是走了弯路的经历,也许会成为人生中最大的瑰宝也未知呢。


认真把握每一个人生阶段,不论当时做的是什么,都要狠狠地努力,狠狠地付出,总有一天你会得到丰厚的收获。


杨东平:羡慕那些有着自己生命印记的 17 岁



十七岁的我和那个时代,不堪回首。正值 1966 年,平静的校园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之中。


我从共青团员变为毛主席的红卫兵,破四旧,砸烂旧世界,批判牛鬼蛇神,大串联,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检阅……列宁说“革命是劳动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我们天天沉浸在这种“高峰体验”的狂喜之中。


唯一对自己不满的,是有时对“阶级敌人”恨不起来,不忍血淋淋的现场,痛恨身上难以克服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


那时没有自我,不知明天。如果回到十七岁,会对自己说什么呢?还是跟着毛主席干革命啊,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在北京看望一位老干部,原先在上海的邻居。他感慨地说,我们年轻时最风光最革命的就是胡适;现在的年轻人,连胡适和胡适之是不是一个人都搞不清了。说实话,我也搞不清。


几个月后,上海“一月革命”爆发,我成为“黑帮子女”落入谷底,狂欢的改为另外一批人。但是,明天是什么,仍然无法想象,谁能想得到两年后去北大荒,十年后文革才结束?


羡慕那些有着自己生命印记的十七岁。


阿乙:这种孤独就像一个黑人坐在白人的教堂里



17 岁的时候,我在县城的二中读书。因为我的母亲是农业户口,所以我也是农业户口。在县城读书要交一笔调剂费。全班只有我一个人交。所以我感到很孤独。这种孤独就像一个黑人坐在白人的教堂里。好悲惨啊。人和人之间很不平等啊。我觉得我看着他们,我的脸就通红了,还不如一条狗呢。这就是我 17 岁时候的敏感。


现在你们也 17 岁了,你们有没有想到民工的子弟在北京上不了学。你们应该想想这个问题 — 为什么他们不应该在北京上学?你同意他们在北京上学吗 ?


你们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或者不直接给出答案。而仅仅是思考。


我现在是一名作家。我做作家的本钱之一就是敏感。我对添加给我的命运和出身并不感到愤怒。如果我回到 17 岁,我一定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



“重返 17 岁”是探月学院即将在明天和后天举办的招生活动的一部分,这次活动我们欢迎对创新教育感兴趣的所有家庭参加,在这里你不仅仅能够了解到全面的介绍探月学院的使命以及我们对教育的想法和与之相应的落地的教学体系、师资情况、学习环境等;


更加有趣的是,我们还邀请到我们的老师以及探月创始届学生与大家一起聊聊过去一年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感觉怎么样?想了解、报名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下面是活动的基本信息:


活动时间:2019 年 3 月 30 日( 周六 )或 31 日(周日)(可以任选一天)13:00 — 18:00


活动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大泥湾路 探月学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另外,一土教育-北京 BISS 国际学校正面向幼儿园,及 K-12 年级(小学、初中、高中),一土广州面向 G1、G3 招收新生,想和招生部小伙伴直接沟通的爸爸妈妈们,欢迎扫码入群。


▲ 扫码加入「一土学校家长咨询群」。

-  END  -

推荐阅读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阅读37914
举报0
关注奴隶社会微信号:nulishehu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奴隶社会

微信号:nulishehu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