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有近2亿台车,如果都换成纯电动,电网能负担吗?

作者:玩车教授 来源:玩车教授 公众号
分享到:

04-01


面对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最近有不少关注我国能源布局的朋友和教授探讨一个话题,那就是国家电网能不能负担起未来2亿辆新能源车?这个问题对未来的生活品质可谓息息相关,试想一下因为供电不足,纯电车型形同废铁,而小区住户也因此不能使用电器,社会的运转因此变得混乱!



首先在未来想真正全面普及纯电车型的可能性很低,纯电的市场仍以沿海一线城市为主,在2018年12月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244517台,同比实现正增长34%。2018年全年累计销量707692台,同比实现正增长达58%。累计销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深圳、天津、郑州、杭州、广州、上海,潍坊、南昌、柳州。



可见在销量前10的各大城市中,排名前7的城市都为传统一线城市或新一线城市。



另外,北京市在2018年的纯电车型增长30%、深圳市则增长152%、天津市增长47%,可见在2019年一线城市的纯电汽车销量将继续飙升,这与一线城市政策的倾斜和用车环境有密切关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线城市的纯电汽车增速惊人,但这类车型的销量占比仍然偏小,纯电汽车年销量70万辆级别,而2018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2371万辆!



纯电车型对充电桩的高度依赖不言而喻,加上当下快速的生活节奏,纯电车型对快速充电桩(快充与家用慢充有本质区别)的需求也是十分突出。一二线城市要普及布局足够的充电桩是可以期待的,但中国幅员辽阔,众多三四五线城市要布局足够的充电网络难度极大。



另外大家不能忽略气候对纯电车型的影响,在寒冷的东北、高温的省份、温差较大的西北地区想要保障纯电车型的续航性能的确很难,除非电池的核心构造研发有革命性的突破,否则这一痛点难以解决!



所以在未来,国内乘用车市场极有可能形成纯电、插混、其他混动、燃油等多种车型百花齐放局面,其中插混车型和增程式混动车型的发展前景不容忽视!


宝马集团近年大力投放插混车型,市场表现一直不错。


比亚迪则插混DM和纯电EV共同发展


现代起亚集团也在插混市场发力,收效不错。


插混车型的能量补充简单、自由,使用起来相当方便,而且在动力、油耗方面比起传统燃油车型更有优势。像起亚K5插混充满电空加满油后续航900km并非难事,这类车型的实用性不言而喻。



我国汽车保有量大概是2亿辆,它们全部变为纯电车型,每日行驶60公里、消耗17千瓦时的电量,每日总消耗也不过是34亿千瓦时,按照目前我国日均发电量221亿千瓦时的体量来说,未来面对电动车的用电增量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我国的发电量也会逐步提升,要知道2018年全国日均发电量为184.68亿千瓦时,比2017年的数据也增长了8.52%!



国家电网其实早就启动高速公路网充电网络的建设计划,布局和核心在沿海、华中地区,并且充电桩数量已有6402个,要注意这一数量仅包括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充电桩!



我们可以冲表格中发现,该充电网络的年度充电量在最近三年快速攀升、2018年的充电量比2017年同期也有明显提升。


沿海城市和华中地区的用电量因为纯电车型而大幅攀升,直接影响居民的用电需求吗?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但其实也无须担心。因为国家电网早已启动和建设特高压电网工程,把西北地区电力往东送、提高华中地区和沿海地区的电力互补互送,提升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力网络抗压能力!



注:特高压电网是指1000kV及以上交流电网或±800kV及以上直流电网。输电电压一般分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国际上而特高压(UHV)指1000kV及以上的电压。特高压电网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占用土地少,输电能力可达到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的2.4倍—5倍。被称为“电力高速公路”。



此外,电动车的充电规律其实容易掌握,工作时间充电需求少,而傍晚、晚上则为充电高峰,国家电网对不同时段的电力优化供给其实也没什么困难。



可以确定的是,全国2亿多辆汽车全部换成纯电车型的想法并不现实,因为很多地区的环境根本不适合纯电车型生存,但纯电车型的市场份额在未来会占有重要的位置!国家电网应对纯电车型愈发提高的电力需求时虽然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总体而言要满足这些纯电车型的充电需求真的不难!



阅读38792
举报0
关注玩车教授微信号:gzwcjs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玩车教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玩车教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玩车教授

微信号:gzwcjs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