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岩茶,来一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15

《知否》剧中的点茶

今人谈武夷岩茶,往往要上溯到北苑贡茶,近年来流行的宋朝热,让喝茶的方式出现“宋式点茶”的新玩法。斗茶最初流行于福建,随着贡茶的兴盛水涨船高,很快地输出至士大夫们的生活。当时的茶汤尚白,“白”实际上是茶汤经快速拂击所产生的白色细沫,白沫是否“咬盏”、停留的时间长短,关系到斗茶的胜败。而分茶的过程中,茶师以茶匙在汤面上勾勒图案,名“茶百戏”。这种带着表演性质的饮茶方式,颇为上层社会所好。当然,这与当时茶的品种与制作方式也有关系,所谓“茶之精绝者,在北苑。”北苑茶不仅上贡皇帝,也引领着时人茶饮生活的一时风骚。

然而,现在的武夷岩茶是否继承了北宋的北苑贡茶?尽管苏东坡有“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的诗句,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南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特别声明了当时的地理情况:“武夷在富沙之西,隶崇安县,去城二百余里。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北苑乃龙焙,每岁造贡茶之处,即与武夷相去甚远。”或许后人见猎心喜,亟欲接续武夷岩茶的“政统”,才把苏东坡的“武夷”和现在武夷岩茶的产区混为一谈。

 醇不过水仙 

如果非要从现在的武夷岩茶中找出与北苑贡茶的关联,大概就是水仙了。但是,这种关联还是非常薄弱的。

水仙茶树原产自水吉县(今建阳市),与北苑所处建瓯的地理位置相对接近,于清末移植至武夷山。水仙茶树属小乔木型,植株高大、主干明显,做出来的茶带有天然花香,《闽产录异》谓其“味似水仙花”而得名水仙。另有一说,水仙原名祝仙,因水吉方言的祝、水同音,最后遂传为水仙。

依岩石而生的水仙茶树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建茶皆乔木”,这条信息却引来清朝人陆廷灿的挑战。陆氏身为崇安县令,任内遍访武夷山,发现武夷山的茶树都是一丛一丛的,压根没有乔木,因而质疑沈括轻忽草率、没有亲临建安考察,或者宋代的北苑和当时的武夷不在一个地方。陆廷灿所在的年代,水仙茶树还没有被移植到武夷山,他当然看不到。不过,沈括记载的“乔木”和后来的水仙茶树,正巧有地缘上的不谋而合。然品种是否一致,现已不得而知。

“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和高香的肉桂相比,水仙更以醇厚见长。高扬的香气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品茶人的嗅觉,醇厚的茶并非无香,而是它的香气较为深邃、清幽,需要人静下心来细细捕捉,或者耐心品尝之后,才能从回味里体会其润物无声的美感。在高速运转的当今社会,快速、直接的往往更易赢得市场的青睐,数年的操作下来,肉桂的价格如日中天,寸土寸金的正岩茶园纷纷拔掉水仙,改种起经济价值更高的肉桂了。

  “正岩”  

在清中期以前,武夷山的茶就有明显的产区分级,《续茶经》引用《随见录》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以现代的产区分级概念来看,最核心的称正岩,其次是半岩,再往外推则是临溪的洲茶及外山茶

品质的分级也意味着其经济价值的高低导向,游走于传统正岩产区以外的星村、曹墩等地,往往容易听到这种论调:“正岩”的概念还没被炒作起来之前,这些拥有正岩山场的茶农只卖茶青,真正从事茶叶加工的是周边的茶厂,要论做茶工艺,还是周边地区的老师傅硬气。如果到了以传统正岩茶区为主的天心岩茶村,所接触的大概以“正岩茶青底子硬、耐做、不怕炖”等强调原料优势的观点为主了。

马头岩

传统的正岩产区小,产量十分有限,容易引起不轨之人的侧目。星村位于九曲溪末,为武夷茶的交易市场,当时“多有贩他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的情况,史载就算武夷山下之人也难以辨其真伪。如同现代的茶叶市场一样,凡是声势高涨的品类,都容易出现来自外山几可乱真的仿品。据清中期《归田琐记》记载,当时武夷茶中最好的是“奇种”,与梅花间种的奇种,所得之茶有梅花之味,与木瓜间种者,可得木瓜之味。奇种茶十分珍贵,多为当地寺庙接待名流贵客所用,因为产量稀少,后来也有“杂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者。

岩茶之所以以“岩”为名,所强调的还是武夷山的岩石地貌和以风化岩为主的土壤结构,这是造物者赋予武夷岩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非他处所能轻易复制,也是造就一泡好岩茶难以回避的条件。时至今日,武夷山景区内种茶的面积扩大,不论其地质地貌或茶叶品质,都以“正岩”称呼,固然有助于产业发展,却也容易让人对正岩茶日渐无感。抛开品质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虽同为“正岩”,却形成几个颇为不同的风格。

马头岩水仙的汤质浓稠

我曾对比过景区内不同山场但工艺相近的岩茶,传统的核心产区如慧苑坑、九龙窠一带所产的茶汤感浑厚、气韵生动,前几泡虽不甚夺人,却耐玩味。其次是马头岩一带的茶,或因山场的日照普遍充足,利于茶树芳香物质的累积,成茶多香气高扬、风格俊逸,即便是当地的坑涧茶,底蕴依旧稍欠一些。再次则是景区南面的茶。当然,这只能是总其大略,仍有例外,或与《随见录》之“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的见解有些雷同了。                  

 “活”的追求 

前人总结评断武夷岩茶的四字箴言:活、甘、清、香。“活”是一泡茶生命力的体现,也是许多制茶师在制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真理”。任何茶类,不论制作期的长短,不管工艺的简单或繁琐,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稳定品质、保留活性。然而,保留活性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制茶师看青做青的功力之外,也与茶青的“原始生命值”息息相关。换言之,生命值太薄的茶青经不起折腾、不耐做,稍加发力便立刻死青,这种茶就算安然度过制作周期,最终多难逃汤感寡淡的命运,称不上活。   

炭火焙制

诚所谓“南做青、北焙火”,安溪的乌龙茶以做青著称,而闽北的武夷山则以焙火见长。实际上,不管是做青或焙火,其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支撑,以闽南茶的做青习惯拿到武夷山用传统的火功伺候,未必能做出好茶。同理,正岩的茶青以安溪茶制法制作,也不一定能充分激发其内质,做出正岩茶浑厚的韵味。乌龙茶的工艺精髓相通,在合适的做青前提下,焙火无疑是改善风味、提升品质的最佳途径。

三联爱茶所选的“马头岩水仙”,正体现了武夷岩茶焙火工艺的独到之处。马头岩位处正岩的核心茶区,与九龙窠、天心岩等知名产区接壤,茶青品质自是不在话下。去年五月份,这款马头岩水仙茶初制完成后,历时八个月、三次文火慢炖的过程,借助炭火的穿透力,一步步地将茶青内含的水分和刺激性物质调出来,使茶汤更加醇和稳定。相较于高香的肉桂,我更偏好水仙一些,水仙品种自带幽幽的兰香,在焙火工艺的精准提炼后,兰香的风格虽有些许改变,但茶汤的醇度着实提升不少,足以在如兰似果的香气中满足日常的品饮需求了。

  一箱规格的马头岩水仙

身边许多茶龄甚长的朋友,在相应审美品位的驱使下,往往走入武夷岩茶或大树普洱两条道上,他们不追求口感的刺激,转而欣赏另一种含蓄、内敛,又带有一丝沧桑、洗尽铅华的朴素之美。或许,就这个标准来看待这款马头岩水仙,也有些契合的意境吧。


一键下单「量藏木箱装:马头岩水仙

(此批次限量100套)

▼点击下图,了解三联生活市集春茶

“生活”有好茶好吃好物,你有“在看”嘛!

阅读38578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