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孩子发烧,能吃药就吃药,千万别打针!

作者:丁香医生 来源:丁香医生 公众号
分享到:

04-22

宝宝一发烧,没有妈妈是不焦虑的。妈妈心里悬着体温计上的那个数字,下去了才算安心。


其实,宝宝发烧时,退烧不是根本目的。有些时候盲目退烧带来的危害,比宝宝高热不退更可怕。


比如,用退烧针退烧,就很危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现在,孩子发烧打一针,是医院惯用的退烧手段。


在丁香妈妈的后台,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


有些孩子生病了,就一针接一针地打,打完这个打那个。



还有孩子每周都会发烧,一发烧就要打退烧针。



其实,用退烧针给孩子退烧,实属下下策。


丁香妈妈咨询了一线的儿科医生以及专业药师的意见,今天分别从临床和药理上来给大家说说退烧针的危害。



退烧药中的成分,都不适合孩子使用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退烧针是一个统称,目前常用的退烧针基本分为三大类:


  • 氨基比林系列

  • 赖氨匹林系列

  • 地塞米松


看了一串药名,是不是觉得很晕?


没关系,你不必记住,因为所有退烧针的成分,没有一种适合孩子使用。


➊ 氨基比林,可能致死


氨基比林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缺乏,会使宝宝的免疫力大大降低,一个普通的小感冒,就有可能给孩子带去难以挽回的伤害。


从 1931 年到 1934 年,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 1981 人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欧洲死亡 200 余人。


此外,氨基比林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也很可怕,严重时会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虽然我国在 1982 年的时候就淘汰了氨基比林针剂,但它的两种复方制剂——安乃近安痛定,目前仍在基层广泛使用,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千万留心。


➋ 赖安匹林,可致癫痫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孩子在注射赖安匹林后,可能会出现惊厥、呕吐等症状,甚至会昏迷,严重时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被称为瑞氏综合征,直接表现为癫痫发作,而 12 岁以下的孩子是患病比例最高。


不管孩子尚在襁褓中,还是已经会走路,甚至已经上了学,都不要打赖氨匹林。


➌ 地塞米松,频繁使用破坏孩子免疫系统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地塞米松是一种激素,它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敏感性来起到快速退热的效果。


也正因为神经中枢的敏感性下降,使得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难以发挥作用,很容易引发进一步的感染,引起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


长期依赖用激素给孩子退热,还会逐渐破坏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长此以往,想孩子少生点病都难。



追求快速退烧,1 + 1 > 2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除了打单纯药剂的退烧针,有些基层卫生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偷偷在退烧针剂中加一些其他药物,以达到快速退烧的效果。


比如,有些医生会拿「安乃近 + 氨基比林 + 地塞米松」的组合来给孩子注射。


这三种药物单独拿出来说,副作用都有一串,更别说不规范地联合使用了。


多种药剂联合使用,有 1 + 1 > 2 的退热效果,更有毒性 1 + 1 > 2 的毒副作用。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这样的给药的方式根本不是治病,而是在害人。



面对退烧针,每一位家长都要说「不」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发烧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非疾病。


在治疗时,退烧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结果,任何用药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更舒服。


不管是国内还是世界性的指南,都公认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 2~3 个月以上的孩子)或布洛芬(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孩子)是对孩子最安全的退热方式。


当我们有了更安全的退烧方式,为什么还要冒险给孩子打退烧针呢?


我们推荐,给孩子退烧,能用口服退烧药就用退烧药,真的别再打针了!




除了退烧针中涉及到的几种成分,还有很多药物,对孩子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却还在不停地被滥开、滥用。


丁香妈妈联合药师和儿科医生,制作了一份超全的 儿童禁用药清单,里面包含了需要家长警惕的 感冒、咳嗽、退烧 等 7 大类药物,今天 免费 送给大家。



扫描下方二维码

找到 丁香妈妈

发送 药品

就能获得儿童用药黑名单

轻松避开用药误区


阅读40163
举报0
关注丁香医生微信号:DingXiangYiShe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丁香医生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丁香医生

微信号:DingXiangYiSheng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