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浩瀚的地中海和狭长的红海被连为一体,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通路被打通,从欧洲到亚洲的水路由此缩短一万公里,且大大减少了绕道好望角可能遭遇到的险滩、暴风和巨浪。东方与西方的运输瓶颈从此被打破。
就像运河开通前苏伊士地峡阻隔着东西方,曾经,带宽是互联网沟通的瓶颈。2G时代只能收发短信,一张图片都发不出去;3G时代虽然传输加快,但无法传输视频;现在的4G时代尽管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视频聊天,但更快捷高效的传输仍然无法企及。这些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而5G将是突破的关键!
5G带来的新机遇
5G是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的简称,意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特点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5G网络在实验室中的峰值传输速度达到了5Gbps,换算成网速大概就是640MB/S,这与4G网络的峰值的100MBbps(12.5MB/S)相比有了近百倍的提升。
目前4G网络下能够保证数十台设备同时稳定地在同一网络下工作。而到了5G时代,这个数字将会变成数百甚至数千台设备,得益于5G网络吞吐量的提升,5G时代也将被看做是物联网爆发的时期。目前物联网的品类整体上还是会受到网速的限制,如果是接入网络的设备数量过多,就会出现高延时、断开连接的问题,5G时代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除此之外,5G时代被提及最多的可能就是汽车了。在5G技术加持下,汽车能够实现无人驾驶、直接播放视频等功能。
VR的真实体验在目前的4G网络下,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受制于网络限制,很多VR应有的功能无法实现,而在5G网络下,VR的神奇才能被充分领略。
如果你对5G带来的改变还是不太了解,那么可以再通过日本内政部推出的这条宣传视频来感受一下:
《连接5G以后的世界:未来将是这样》
//
是不是很神奇?
其实除了这些5G能够做到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但我们对于5G生活的想象却有些匮乏。日前,知乎联合一加手机举办了一场“5G未来知TALK论坛”,聚集各行业的嘉宾,共同畅想5G时代,里面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
“5G未来知TALK论坛”现场照片
“站在未来看现在”
论坛上,在描述5G时代的场景时一加CEO刘作虎将它形容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万物互联时代”。每一个个体的接触点比如手机、耳机、手表、手环,甚至家具设备在内的终端都在“学习”每个人的习惯,连接起来形成每个人专属的“超级助理”。这个“超级助理”能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全方位随身定制的服务。
“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升级,都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进步。”刘作虎在现场多次表示自己非常期待5G带来的社会变革。为此,一加一直在积极推动5G商业化的进程。早在2016年,一加便成立了专门的5G研发团队;今年2月,一加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19)上展出了其首款5G手机。
一加CEO 刘作虎
刘作虎同时提到,5G商用手机的研发仅仅是推动5G商业化进程的第一环,只有拥有完备的5G网络覆盖,才能真正让用户享受到完美的5G体验。于是作为手机品牌,一加除了关注产品的研发,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了与运营商、全球开发者以及各行业人士的协作上。
一加与英国最大的运营商EE、芬兰运营商Elisa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于今年的第二季度分别在英国、芬兰发布5G商用手机,一加也将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将5G体验带给用户的品牌。在国内,一加也与三大运营商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合作。而刘作虎也表示,这只是一加对于5G探索的开始。
在更远的将来,在有了5G云端信息,AI技术,更多的智能设备等协同之下,万物互联也将离我们不再遥远。
知名影视演员 郭碧婷
而郭碧婷则描述出了很多异乡人的心情。因为工作的需要,经常身处异乡,与家人聚少离多。在5G的未来生活中,她非常期待可以更加有效的了解到家人的状态以及需求,在他们需要自己的时候,能够提供比“陪伴”效用更大的帮助。
“5G将让我们的离家人的距离不再受到空间上的阻碍,即使身处异乡,依旧可以拥有与家人紧密相连的感觉。”
著名主持人及辩手 陈铭
在今天,作为视频消费者的我们,对于视频内容的参与依旧是浅层的,滞后的。陈铭则认为,在更高速率的5G时代,未来观看者参与内容一定可以突破弹幕的形式,拥有更深的参与感。
5G时代观众如何成为内容生产者,以及互动式综艺,定制化综艺等形式能否成为可能,都是身处娱乐行业的他非常有兴趣去探索的。
5G时代到来前,来自不同领域的精英们为我们畅想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黑科技”世界。关于5G能够带来的“未来连接”的畅想还将继续,让我们一起见证万物互联的无限潜能。
(图片来自一加品牌、知乎、unsplash、pexels)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路瑞海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赵姝萌
作者:淑萍、方禾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