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读书 | 比尔·盖茨大力推荐的《万物大历史》都讲了些啥?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4-27


↑点击上方三联生活周刊加星标!





以色列历史学家赫拉利所著《人类简史》异常畅销,由此带动了一大批简史的出版。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克里斯蒂安在2008年跟比尔·盖茨一起创立了大历史项目,大到从宇宙的量子启动讲起,一直讲到熵破坏所有结构和秩序。

盖茨说:“大历史讲述的是包括宇宙大爆炸、生命诞生和人类社会日益复杂的历程在内的贯通故事,以通俗易懂的叙事融会多个学科的创见和证据,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彼此关联的。

如盖茨所说,《起源:万物大历史》通俗易懂,作者文笔极佳,他总能使复杂的课题变得轻松有趣。比如书中写道:“我们与灵长目亲缘有许多共性。最早的灵长目动物几乎肯定是生活在树上,而年轻人都喜欢并善于爬树。如果要从一个树杈跳到另一个树杈,则必须有立体视觉,这样才能判断距离(千万不要尝试闭上一只眼,然后试图从一个树杈跳到另一个树杈。)

《起源:万物大历史》封面

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因为大脑相对于身体显得异常得大,这并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脑量大耗能也高,在肌肉和大脑之间,进化一般总是选择肌肉。自然界中脑量大的物种非常稀少。有些物种对拥有大脑简直不屑一顾,认为大脑是一种消耗性的奢侈品。有一种海蛞蝓幼年时还有些脑量,一旦找到食物丰富的地界,就不再需要大脑了,于是就把脑子吞食了。(有些人开玩笑说,这有点儿像大学里的终身教授。)

克里斯蒂安也给历史确定了8个节点,节点1是最初时刻,到生命出现已经是第5个节点,人类出现是第6个节点,农耕时代是第7个节点,最后是人类世界。早期的几个节点侧重物理和化学,而后来的几个更多是生物学及人类学的线索,讲述单细胞生物如何进化成更复杂的生物体。

图 | 摄图网

生物的生存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信息,“自然选择为大型生物体配备了一种对更多信息的欲求,因为信息对生存而言至关重要。难怪人类在解答出难题之后,大脑中竟有一种类似满足食色之需后才有的快感。

生物从水中登上陆地,“征服陆地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事业,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征服一个新星球。一旦离开水域,生物体需要制备一套生命支撑体系,就像宇航员制备太空服一样。

电视剧《反击》中,有一位部落的老者根据足迹帮助军方跟踪目标,他判断得异常准确。部落时代的人生存技能很强大,“我们旧石器时代的祖先对他们猎捕的动物和昆虫的习性、生活模式,以及用于食物、衣物和装备的植物,都有着密切和精准的了解。旧石器时代的家庭群体大多数时候是分散居住的,但也有类似奥运会那样的定期聚会,在这种聚会上,人们彼此讲故事、交流礼仪、交换礼物,舞蹈和仪式成为团结的纽带。

《人类进化史诗Ⅰ:突变》剧照

如人类学家萨林斯所说,在某些地方,旧石器时代的社群享有各式各样的饮食,健康水平也很高,且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人们可以闲下来讲故事、睡大觉或径直放松一下,还可以举办长时间的舞会。

到了农耕时代,人类驯化动植物。“斑马天生脾气暴躁,很难被驯化。狮子和老虎太过危险,而且肉质也不十分可口。相比之下,山羊、牛和马之类的群居动物更容易控制,特别是人能置身其中并充当首领的时候。

生存压力大的时候,人类要奋力获取食物。这一幕有点像《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场景:“近几个世纪以来,在悉尼港,出现了大批妇女,用异叶瓶树皮制成的鱼线和头巾型贝壳雕成的特殊鱼钩,到深海捕鱼,她们往往在夜间乘坐一种用树皮做的诺伊独木舟下海捕鱼,还在独木舟内生火取暖,为自己,也为怀里抱的孩子。

作者说,尽管20世纪发生了多场战争,但总体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充满暴力。“强制作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手段变得不再有效,慢慢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奖惩(你可能最近要求加薪了吧?

图 | 摄图网

但他对人类的未来比较悲观。他说,1800年,地球上共有9亿人,而到了1950年,地球上已经有25亿人。现在增加到了70亿。要生产足够的资源来养活这么多人是个极大的挑战,令人惊讶的是,人类迄今已经成功应对了这一挑战。主要是因为有足够的人工肥料和农药,使用油料驱动的农业机械,有利灌溉的水坝,以及新的转基因作物。1950年到2000年,人类捕捞渔类的总量从1900万吨增加到9400万吨。

廉价但功能强大的联网计算机使数十亿人能够接触到大量信息,甚至超过他们在前现代世界所有图书馆能找到的信息。“只不过有得必有失,正如文字的普及使人的记忆力下降一样,计算机与计算器的普及也导致了人类的计算能力出现下降。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植物的智慧】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阅读38957
历史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