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防剧透指南)
大家好,我是驳静。
你发现没,最近几周,每到周一,朋友圈大约就能分出3类,一句话剧透的(俗称“应该拉黑的”),求下载地址的,以及感慨“是不是只有我没看权游的”。
你身边有完全没看过《权力的游戏》的朋友吗?我有。我室友是那个完全没看且对剧情人物基本无所知的人类。好像把“权游”的世界屏蔽在了外面。但这最终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程度,达到了电视剧史上新的高度。室友于是每天在朋友圈得到关于剧情的各种给养,有时候免不了想凑热闹跟你聊几句……emmmmm,这种室友是史上最危险的室友,因为不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不该说。
第3集我一直到周一晚上才顾得上看。但就在上午,已有魔爪伸向了我,一个朋友在群里@我,我点进去看,猛然意识这货发出了邪恶的笑,在他连续发出的几条微信里,我隐约瞟到一个“王”字。一时感到庆幸,好在没看切实。两件事迫在眉睫,迅速退出此群,拉黑这位“不剧透不爽星人”。并拜托另一个朋友转告他,每看完一集大概会解除拉黑,it’s nothing personal。
剧透防不胜防,才播到第3集,我已经遭遇3次特地找上门的小窗式剧透,(此时我平静的语气下面有一万句脏话在涌动),平均一集一次。剧透这玩意儿,不就是1=100吗。那一集被剧透100次,谁受得了啊。防剧透的办法也不是没有……你得比他们看得都早。但另一个朋友每集都跟我要下载地址,因为她不敢在搜索引擎输入“权力的游戏第8季”关键字,担心搜索结果里有不该出现的东西。不信你可以试试。
如果这最终季你都还没开始看,甚至也没有被剧透,一忍住了自己的好奇心,二挡住了恶意世界的攻击,你配得上拥有五一假期大礼包:200多分钟的夜王大战临冬城。
看过的,推荐大家几部别的剧。
本来想把这第2季留到假期看的,期间被朋友催促两次“快去看”。一念之间,一时心软,就给看了,一共才6集,一集不到半小时,很快就看完了。
第1季里我觉得妙趣横生的一个点是,女主(菲比出演,她同时也是导演兼编剧 )不时地把眼神瞟向镜头,时而凌厉,时而诉苦,跟对面的我们对话,虽然只是一个“打破第4面墙”的小技巧,却一下子把我们拽进了她的生活,在离她只有5厘米的位置观察她。那种感觉挺奇妙的。
第2季菲比把这个小聪明往前推了一步,大多数看向我们的眼神的涵义都成了“你懂的”,仿佛经过第1季,我们之间已经有了足够的默契。很喜欢这种默契了,她是在默认,我们已经是十分熟悉的好朋友了。
但是,这季当中,菲比眼神瞟向我们的时候,被这季的牧师男主角发现了!在他的视角里,菲比大约在走神,“你在干嘛”,“又来了,你刚去哪儿了”。一面是对菲比的心绪捉摸不透的准男友,一面是对菲比每一个怪异行为心领神会的我们。就这么一小步,成就了编剧的大智慧,我们离她的距离又缩减了2厘米。
事隔3年,菲比真的成熟了。她曾格外热衷性和裸体,如今跟曾经激荡的自己达成某种微弱平衡,她什么都没说,可我们都留意到了,她在试图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酒吧,菲比跟一位五十多岁的女士发生了一场对话,准确地讲,是尚在探索中的年轻女性,就近聆听了一场五十岁女人关于“性别”的演讲。
她说,“女人天生就携带某些痛苦,是生理上的宿命。痛经,生产,涨奶,这些疼痛伴随我们一生。”
“男人却没有,他们需要特地去寻找才能获得疼痛感。所以他们发明了上帝和魔鬼那些东西,以便于从中获得愧疚感。但愧疚感这玩意儿,女人太他妈自给自足了。”
“男人还发明了战争,以触摸、切身感受。当没有战争,他们就去玩橄榄球。然而他们索求的痛苦,我们天生就有,一直都在,年复一年,周期性地循环着。”
“然后,当你终于可以习惯这些疼痛的时候,你就到更年期了,他妈的更年期就来了。绝经,他妈的是世界上最棒的事。你会衰老,但你自由了。不更是奴隶,不再是生育机器。”
这是过来人,在教育和鼓励菲比,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说到“女性”、“掌控”和“权力”这个话题,想起最近在鼓楼西剧场看过这部话剧。
它表面的故事很简单,发生在一位大学教授和他的女学生中间。场景也极简,三场戏即三次对话,都发生在教授办公室。最终的结果却是,教授的人生因女学生对其指挥“性骚扰”而毁。
第一幕,女学生明显弱势,第二幕,你开始怀疑,第三幕,弱势者摇身成了强势者。简单的办公室里,权力的天平在游移,究竟是女性在反“性骚扰”上迈出胜利的一步,还是女性利用“性骚扰”,反过来迫害了脆弱的掌权者。不得而知。因为在真正的掌控者的世界里,这位连房子都买不太起的大学教授又显得那么弱势。
这也是这部戏引起争论的地方。剧作家Mamet只给了我们两人在办公室的对话,关键部分隐秘而不可知,他在有意引发争论。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在明州女学生Jingyao公寓的那天凌晨,刘强东与她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是后#MeToo时代里女性主义的症结,围观者会越来越无法接近真相,也会对眼前的所谓事实越来越怀疑。因为它包裹了太多,权力,政治,金钱,贪心,欲念。这也是在今天的中国,在这个时代下,《奥利安娜》值得我们去看的原因。
《生活大爆炸》S11剧照
前两天在微博看到一个up主分享TBBT的本季第20集,无意点开来看,二十多分钟很快就看完了,不过瘾,就在他的微博主页往前翻,找到第19集,看完又找第18集,竟然就这样连看三集,对他们太熟悉,以至于倒着看,毫不影响观感。这也没什么稀奇,我都忘了,以前看《老友记》,就经常随手点开一集下饭。
这就是一部陪伴你那么多年的老剧的魅力,久到你可能男朋友都换过几次,家搬了不少回,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结局将发生在5月16日。或许,在这之前,可以把前面没看过的补一补。
《老友记》的6位朋友,这几年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上热搜,期待中的6人同框却从未真正发生。等《生活大爆炸》结束,我们对这几个人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吧。不同的是,这是我们追着长大的剧,它第1季播出的时候是2007年,那一年我大三,认识了后来一直特别亲密的朋友。12年后,一起追剧的朋友,去了别的城市,结婚有了孩子,有一天突然宣布不再跟你做朋友了。友情就这样消逝,或许是她宣言中所说的原因,或许完全不是,你莫可奈何。所以才会对谢耳朵他们感怀和落泪,因为他们一直坚定地在彼此身边。
另外,春节片单里有期待过的果然没有让人失望。策划人Chuck Lorre已经创作出《生活大爆炸》、《好汉两个半》、《极品老妈》以及衍生剧《小谢耳朵》,竟然还能做出气质完全不同的喜剧。看过他这么多喜剧,他们隐隐都有一个共有的主题,就是生活把它的半腐烂的肌理剖出来给你看,可是你还是愿意取笑它、讽刺它,与它共生。而“柯明斯基”这部讲述“变老”的喜剧,有Chuck Lorre人生曲线走到后半段的体悟在里面。更何况,两位真正的老戏骨迈克尔·道格拉斯和艾伦·阿金,也早已是不需要画老年斑的年纪了。
变老是很残酷的。前面《伦敦生活》里的宣言是,女性变老,某种程度上是获得自由;但对男性来说,变老意味着被“去势”,是被“剥压权力”的惨痛过程。这大概是这部放在这部喜剧中的悲剧内核。
虽然有在追《傲骨之战》第3季,可是我觉得自从特朗普上台,编剧就彻底疯了,已经追得兴趣寥寥。唯一能想到的捍卫编剧的理由是:为了政治表达,牺牲了本剧。宁可牺牲本剧,也要表达对Trump的厌恶。于是本季成了一场大型行为艺术。所以这个假期我打算探索新剧,目前进入视野的只有《心室》(Chambers);有什么推荐的请给我留言!!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植物的智慧】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