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放牛班的春天》做了中文版音乐剧,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Christophe Barratier)去年还来了一趟中国,我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这是作品名气大大盛于导演本人的一个经典案例。去看导演履历,会发现,放牛班的春天是导演40岁那年的长篇处女作,在此之后,他还拍了《新纽扣战争》和《局外人》等几个片子——但我们都没听说过。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Les Choristes的法语原文意思是“唱诗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唱诗班”这个有宗教含义的存在,在法国人眼中原本已经过时,2004年,电影风靡全国后,一夜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开始对唱诗团投入新的注意力。电影原声CD在畅销榜上排首位,电视台也跟风,找一些唱诗班来上节目。学校等教育机构中,成立唱诗班也成为一项时髦的活动。电影中那个“Les Petits Chanteurs de Saint-Marc”唱诗班当然更是被全国人民追逐,它当时的演出计划被排了300多场,这是一个挺疯狂的数字。
2018年秋季开始,法国文化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一项新规定,鼓励所有教学机构成立唱诗班,其中,中小学是必须的,高中和大学则可以自由选择。媒体在报道此法案的进展时,每每都会贴上一张《放牛班的春天》剧照作配图。导演提到这一点的时候还挺自豪。这就好比,每当网络上讨论“家暴”时,不约而同都会贴冯远征老师主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剧照,道理是一样的,都可见作品深入人心的程度。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这也是为数不多“出圈”的法国电影。2005年,《放牛班的春天》获得了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歌曲2项提名,全球票房8100万美元,对这样一部小成本的艺术片而言,无疑是个极漂亮的成绩。直到今天,在豆瓣电影top250中,它排在第14位。能够起走进全世界观众心里的法国电影,你立刻能想到的,大约只有《天使艾美丽》和近几年的《触不可及》。
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是善恶分明、非黑即白的。用一些电影理论去看,校长是一位“绝对的坏人”,电影没有给他任何展现另一面的空间。这是导演天真烂漫的处理手法,孩子在唱诗班的魅力中成长,是电影的叙述重点,也正是在音乐一点点凝聚起来的力量中,这帮“熊孩子”一点点变“好”,恶习外表下,纯真的原貌被音乐吸引出来,这是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它同时也治愈了那些大人。
我最喜欢的段落是“试唱”。孩子们唱的歌儿千奇百怪,可是因为这是男孩儿们的稚气童声,即便是革命歌曲、口号式的歌曲,都因此显得童真盎然。我现在写着这篇稿子,已经不知不觉得哼起了《voix sur le chemin》。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中文版音乐剧保留了这一股童真意趣的气质。《放牛班的春天》第一轮在北京演出时我去看了,现场观众中,有很多孩子。一开始我还觉得,孩子多的演出现场,体验恐怕不会太好,但《放牛班的春天》的演出现场,却有一种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的气氛。它跟之前另一个百老汇音乐剧《摇滚学校》相似的一点是,都是孩子们共同努力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这件事又跟音乐有关。光是这一点就能够让现场的孩子“发疯”,可这种受舞台感染的“疯”,让成年人的心都打开了,放下了戒备,放下了对“熊孩子”或许有过的痛恨。当合唱声响起,每个成年人都退到一旁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这大约是大人们内心感到柔软的时刻。
对唱诗班的魅力,巴拉蒂心里是清楚的。他告诉我,“我小时候就曾经是唱诗班男孩中的一员,我知道童声合唱的魅力,所以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就知道这将会是一部感人的作品”。只是没想到,这部电影在13年后,还在引起这样的柔软时刻。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时间,有时候制造物是人非,有时,则制造经典。《放牛班的春天》显然是后者。
2004年之后,很多人都问过巴拉蒂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拍续集”,巴拉蒂告诉我说,“我很高兴它成功了。但我希望这是人们等待的东西,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大家的东西。持续曝光、不断出现在大人视野里的那种成功,不是我想要的。过犹不及,续集不会带给观众更多感动,对《放牛班的春天》本身,也不会是好事。除了音乐剧,我们几乎什么都没做”。
“没想到它也能在中国获得新生。我喜欢这种时间带来的惊喜。”
【我也有一个惊喜】
法国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将在9月12日-9月29日在北京·海淀剧院演出。其中9月15日18:30这一场,我们有6张赠票,将会在留言中选点赞前3名的读者朋友赠送,每人2张。
留言要求:请在留言里说说你跟(自己的或别人家的孩子)的温柔瞬间。
(注意一下,因为第二天是周一,考虑到很多人要早起上班,小孩子要上学,所以这场演出是18:30开始,提前了一小时)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诗意中国】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