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57 篇文章
题图:来自作者朋友圈。
作者:井曼,现居奥克兰,2 岁女孩妈妈。曾就职于医疗和公益领域,目前教育创业中。写作者,计划在 30 岁写本“无用”之书,《活在标签之外》(暂定名,即将出版)。作者公众号:索菲的文字世界。
一诺写在前面:
井曼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年轻作者,很早就在关系上开始了自己的探索,而且有心得有方法,比如和爱人的《》,婆媳的《》,都是 10W+ 的热文,也有不少智慧的相处之道,让我不禁感慨,这应该是位“与自己相处得不错”的女性,果然,下面这篇来了,讲她对自我的探索心路。
认识自己、与自我相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要花一生来面对的难题,我也在路上,做过小分享,愿意一起交流的朋友,看文末直播 “自我认知之路小练习”。下面来看这位“拿得下老公、搞得定婆婆”,现在也是一位年轻妈妈 — 井曼与自我的故事。
最文艺的十六、七岁,我和一帮文艺腔的同学们,就“我是谁?我要去哪儿?我要以多快的速度去到那儿”展开过长久的讨论。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一是当下的日子也很开心,可以不为没影的事情触痛神经。二是觉得我今天是学生,明天就是社会青年,答案总在变化,而变化的答案不具备指导性。
十多年过去了。在深度、广度和密度上分别体验过人生,我忽然获得了新的思考方向。假如我把体验人生的三个维度放进以上三个问题,会怎么样呢?
深度:每个角色都经得起深入推敲
无论我是谁,答案大抵逃不出家庭的我、社会的我、自我的我这三重身份。然而,我们往往把经历浪费在角色表面,对角色更深的属性,了解不多。
① 家庭角色,记忆创造者
我自视为 70 分水准的女儿和妻子,对认为正确的事情,充满了指点江山的控制欲。不管下一秒,这一秒自己说爽了就好。直到两年前,我看了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
上映一周,豆瓣拿下 9.2 分的成绩,也同时拿下了 2017 最佳动画长片奖。死亡就是消失吗?故事给出了柔软的答案,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当尘世中再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你才永远从世界上消失了。
▲ 电影《寻梦环游记》。
我当时刚刚成为母亲,突然就觉得,妈妈这个词,全世界发音都相似,但站在女儿视角,有什么事情能让她觉得“我的妈妈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妈妈”呢?至少,看完电影后,我重刷了心里的答案。
这个时代,充满了不可控的因素。它让我们没法保证全程给到孩子最优的资源、最健康的条件,最舒服的环境。然而,在微观世界,我们依然能够控制,为我爱的你创建什么样的故事和回忆。
女儿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和她的记忆就在绘本和音乐中共同搭建起来。她偶尔在我读故事时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的嘴,偶尔跟着音乐扭动小屁股,然后害羞地扑倒在我怀里。
这种肌肤莞尔的亲密体验,很美好,对吗?可是,我也会感叹,她终归是无法记住这些时刻的。
所以,我准备了一只大册子,叫做《Hathaway's memory home(海瑟薇的记忆小屋)》。里面收录了女儿出生以来,我们与她互动的瞬间以及这些瞬间触发的文字描述。
有了照片和文字的陪伴,我突然就不那么害怕时间匆匆流过了。即使时光不再,这些爱也被具象了下来,随时可被唤醒,随时触手可及。
后来,这个思路被我运用到爸妈和 H 君身上。
“你现在至于吗?没有别的解决方式吗?你被证明是对的,但你对了,又能怎样呢?”
面对亲人,每一次控制欲腾空的时刻,我都在提高嗓门前预支出两秒钟,问一问“嘿,对面是你的爸爸妈妈和老公,你要给他们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很神奇的,这个问题之后,再升温的情绪,一荡,也从高空乖乖返回地面了。
以女儿、妻子、妈妈的身份标榜自己,我们难免会被身份架高,作出正确但伤害对方感情的行为。那么,撇去身份,时刻以记忆创造者提醒自己,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就会找到更舒服的方法。
▲ Photo by Soragrit Wongsa on Unsplash.
② 社会角色,乐天学习者
我在诺和的第一盒名片,是 IT 总监助理。当时的 IT 分为 4 个团队,在直线经理的鼓励下,我游走在队伍中跨界学习。预算是怎么回事?ITPMM 是什么?供应商如何打分?方方面面的知识在两年内快速搭建在头脑中。
我知道,按照工作权重,老板任务 vs 团队任务,是 1:1。也就是说,别人突然要你帮个小忙,你不想帮,一句“抱歉,我正在处理老板的任务”,别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所以,各项业务轻车熟路后,我的第一个考验就是,人家要你帮忙,你要不要拒绝?
一个朋友说过,工作时间越长,越容易给自己框范到某个特定的人设中。“你看,我就是做内容的,不关心技术上的事儿”,至于本职工作中没有明示的灰色地带,不做,更是理由充足。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即便是在职场上,也不要对名片上的那个自己,入戏太深。
除非你有自信一辈子做钉子户,但凡晋升了,跳槽了,转型了,等待你的必定是更复杂的世界,更扩充的知识库。
就像我也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创业,还是教育口的创业。更没有想过,“换位思考”,“整合提炼不同信息”,自己竟意外地擅长。
因为做助理时没有一上来就给自己人设的暗示,运维需要人,我来,合规需要人,我去。有些领域和技能确实超出了我的职位要求,可是我参与了,掌握了,谁说以后就用不上呢?
尤其是在 3-4 个不同领域切换身份之后,相比“名片中的我是谁”,我更愿意站在“我在职场上有多少潜力可挖掘”这个视角之上,卸掉人设,留下可能,与自己的社会身份产生更强的连接。
▲ Photo by OpenClipart-Vectors on Pixabay.
③ 个人角色,向内探索者
除了社会和家庭中的各种角色,我们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我们自己了。经典台词说过,“我这一生,演好自己就很不容易了。”
我 22 岁的时候,很想做一个精心敬业的“演员”。义工机会,主动申请;兼职机会,主动申请;校园活动,主动申请。我同学说,可惜这边没有马拉松,不然浪费了你这一身的鸡血。
可是,我真有这么鸡血吗?不知道。周围人都这么说,我自己也就信了。
25 岁,加入诺和,见识了牛人是如何工作的,于是也鼓励自己,每天脚打后脑勺之余,乐此不疲地每周写文输出收获,三年过去了,在博客码字上万,我才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鸡血。
和三年前一对比,我看清楚自己。那个时候,虽然也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但是,我骨子里的这种主动,多少包含着一点自卑 — 因为我的同学们都是独自漂洋过海出来奋斗,只有我还和父母住在一起,这让我在不自觉中产生一种耻感。
从表面看,我是个斗志昂扬的人,但私下里,我其实是有点怕的,怕被挑剔,怕自己不够好,于是更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所有事。
这个发现让我发现: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自己叫做“你感受到的自己”,一个自己叫做“真实的自己”。
现在我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渴望站在真实的自己一方,在行动之前,连续追问自己三句,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譬如,现在的工作是你喜欢的,为什么要放弃掉去创业?是因为别人都在创业,你也蠢蠢欲动,证明你也可以吗?不是的。我想要创业,是因为我认为某个重要的领域存在市场空白,我想要填上那个空白。
为什么是你呢?因为我觉得这符合我的核心价值观,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为什么你希望人生更有意义?因为这是所有快乐中,最打动我自己的快乐。
我们常说做自己,但是,我们常常做着做着,就把自己丢了,只留下我们目光中以为的那个自己。回归真实,还需要把自己变身成挖土机的勇气,破表而入,不抵内核不收手。至于遇见那个真实的自己,如何去接纳,就是另外一种智慧了。
▲ Photo by jplenio on Pixabay.
广度: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我要去到哪儿?这个问题,还可以换一种我们更熟悉的问法,“毕业多年,依然没有找到终生热爱的方向,我怎么办?”
我也不能拍着胸脯说出,现在我的生活方向,未来一定还是我的方向。但是,在我看到世界之广,人之复杂后,我并不急着找到答案了。
▍理由一:世界是流动的,自己是流动的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以上鸡汤几乎人人都能背诵。放到自己身上,体验依然很强烈。
20 年前,我的“此生无憾”系列,是拥有一个变色龙品牌的彩色 BP 机,颜色靓丽,小巧精致。20 年后,因为纠结继续用 iPhone 还是支持华为的新科技,我迟迟还没有换掉现在的手机。
10 年前,“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是我最爱用的搜索引擎。10 年后呢,母婴 APP,地图 APP,新闻 APP……打开手机,每一个针对的问题都有一款针对的工具,让你的生活更灵活,更高效。
从产品到行业。曾经的我们,毕业时也就择业问题,悉心请教过前辈,“未来什么行业更吃香?”前辈给出建议,“你去生物/IT/教育试试?”可能 5 年之内,经验奏效。然而,现在我却不敢说了。
10 年以后,20 年以后,这些经验比起时代推陈出新的速度,孰快孰慢呢?毕竟,10 年前,谁也没有能力遇见,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会被一个内容平台打败。那么,现在朝气蓬勃的职业,在 10 年的尺度下,未必就屹立不倒。
▲ Photo by Alexas_Fotos on Pixabay.
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便现在找到了喜欢的行业,将来未必就不会转行。现在没有找到的热情,将来也未必不会出现。一上来就谈“毕生”,你急什么呢?
时代在变化,我们自己呢,也在变化。
8 年前,我是个耻于谈钱的小孩。上班一周了都没问过老板,这个工作你给我多少工资?这种耻感,当然搭建在我当时的价值观之上 — 追求金钱物质的人生是失败的,崇尚精神的人生才是值得的。所以,我在梦想栏中,第一个划掉的,就是做个生意人。
后来呢?我认识了一些喜欢名牌包包但同时非常走心生活的朋友,慢慢修正了这个看法,精神与物质,没有高低好坏,只要全力以赴,都是值得祝福的人生。这种改变,花掉了我两年的时间。
你看,20 年去个零,就能让人的认知发生转变与修正。那么观点与喜好,也就成为了一个阶段性变量。
▍理由二:自我是多面的,工作是多面的
举两个例子吧。
毕业回国时,本着对旅游行业的好奇,我申请了旅行社的实习,在推广某系列房车的项目中,我惊奇地发现自己有个硬伤,遇到那些看不上/没把握的产品,我无论如何挤不出华丽的软文,更别说面对面地热情推销了。
后来我辞职进入了制药业,公司产品好,文化赞,直击我的喜好。只是,三天两头的大会小会,没有明确的产出,很快也让我感受到这个行业的低效。“和预期有点差距”。然而,我依然接受了它。
在第一个例子中,自我是多面的,即使一只脚踏进你钟情的行业,你的个性/主张也未必帮你胜任到这份工作。
第二个例子,工作是多面的,享受你喜欢的,也要接受你不喜欢的。如果不能接受,即使在热爱的行业,也要产生离开的顾虑。
当我看到复杂变化的行业与自己,每一次切换跑道,选择当下更吸引我的,反而更值得把握。即使最终发现不适合,我因此才了解自己,才扑灭掉一些可能。
▲ Photo by Steven Lelham on Unsplash.
或者在既定的跑道上,给自己一个激发潜力的机会。如果我能把工作做到领域平均值以上,说不定手握发言权,反过头,还可以挑战那些不喜欢,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兴趣。
这样的尝试,经历几次,我就有了信心。比起望眼欲穿一个毕生的归宿,阶段性地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能把什么做好,更能带给了我不确定中的一点确定,起伏生活中的一点安稳。
密度:从生活之外走进生活
当别人都早早成功,你是否还有把屁股坐在椅子上的耐心,好好体验眼前的生活?答案是,可以有。
① 别人的速度,决定不了我们的速度
从小到大,我的时刻表都要比周围人拨得慢一些。后来发现,这真是一件好事情。
与学霸不同,我的数理化高二下学期才正式开窍,大二快结束时才发现校园深处还有个地下自习室,快要到三十岁生日,才恍惚,没怎么着呢,这就 30 了?算起来,整个青春,唯一踩上点儿的也就是早恋。
所以,当我 21 岁听到“青春就是生产力”,“年轻代表可能”这些夺人魂魄的句子,心里是抗拒的。慢半拍的我,很有可能还没酝酿出可能,青春就白驹过隙了。
后来,果不其然,在同龄人开始用华丽的学分敲开南半球资本主义大门时,我握着不华丽但依然漂亮的学分,飞回祖国谈了一场不紧不慢的恋爱。
“如果在青春实现一切,那青春以后的日子岂不很无聊?”你可以想象,秉持这个想法,30 岁的我,依然是比社会大样本慢半拍的人。
▲ Photo by Denis_Azarenko on Pixabay.
在朋友圈开始盛行《30 岁+,要在既定轨道保守进阶》,我辞去工作,计划出国,具体出国后做什么,心里有个大概的方向,但怎么开始行动还没想清楚。
虽然 5 步以外的事没想好,但 5 步以内的事还是可以先做好它。
从元旦到 3 月,我陆续填满了 40 尺的货柜,完成了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写完了 1 万字 5 篇的移民申请,交付了 1 个公益项目(帮朋友忙),了解了如何鉴定地板瓷砖窗帘好坏,也熟悉了海外运输家居建材的所有申请审批流程和注意事项,当然,还有怎么打包最省钱。
当我一步一步地做完这些事,我才有点儿真正理解自己“不和别人比快”的背后原因了 — 我相信,只要开始一件事,我是会不遗余力地做好它的。晚一点,也还是会做好它。
譬如,当年物理化开窍晚的女同学,最后还是考到总分第一;后知后觉深夜自习室的年轻人,在这里完成了最多的论文和复习。
而走过了青春少年,生产力有没有降低呢?记忆力和体力当然会,经常记混两个箱子的物品,建材城逛了 1 个多小时就要坐下来歇一歇(少年时是一口气爬完八大处),但是在学习新事物的渴望上,并不会。你看,30 岁的我就比 20 岁更渴望获取新知。
整天听人说起的公益到底在做什么?同样是灰色窗帘,为什么这个质地的就贵出 2 倍?于是我开始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体力不好但有意愿的学习者,相对体力很好意愿不足的学习者,前者具备更高效的生产力。
没有时不我待的自我鞭挞,我因此享用过一段纯粹与自己相处的日子。没有一开始快马加鞭地直奔远方,我因此收获了一枚长情的伴侣,一枚理想的孩子。
人一旦走进了自己的生活,别人的速度,就不再影响你的速度。我们,只能活在自己的一辈子中。
▲ Photo by Timothy Meinberg on Unsplash.
② 慢下来,才会不留遗憾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在负面情绪到来时,始终给自己放慢 2 秒钟的人,人生往往会少一些遗憾。
婚姻中,我和先生规定,再凶的吵架,不提离婚是底线。育儿中,我们规定,再大的错误,不打孩子是底线。然而,这些规定,如果不提前留出时间唤醒,谁也不能保证不会忘记。
先说出离婚的人,即使吵架翻篇,对方的心里依然会留下疤痕。一个巴掌拍下去,再多的糖果玩具,也填不上那个“你真的爱我吗?”的心理缺口。
和 H 君谈恋爱时,我也任性过,提过分手,后来他告诉我,这种语言的伤人程度不亚于真的分手。我记住了,再也没有提过。做到的方法就是,永远给自己两秒钟,“如果我是他呢?”
因为放慢情绪的节奏,我才有抽离自身的时间,完全进入对方的视角,体验他的感受,如果真的在乎,此时此刻,就别做让两个人都留遗憾的事了吧。
尾声
我是谁?我要去哪儿?以多快去到那儿?(怎么去到那儿?)这三个问题,听上去如此庞大,然而想要抵达,也并不是毫无方向。譬如,拿体验人生的三个维度试炼一下,我真的可以:
在更深的角色中认识多一点的自己,
在更广的时代中把握相对稳定的方向,
在更慢的步伐中遇见高质量的生活。
因为慢下来,我才有时间,挖掘每个角色更深的含义。
因为见识了时代广阔,我才有底气,不紧不慢,将生活娓娓道来。
▲ Photo by 1035352 on Pixabay.
十年过去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而我们每个人,终究只能找到自己的答案。你的答案是什么呢?欢迎来留言区聊聊吧 :)
最后,也推荐一个诺姐的直播,20min 分享一个小方法,帮我们更好地跳出情绪,看见内在的自己,想一起的朋友,扫码进来吧。
▲ 扫码付费 4.99 元可看回放。
如果觉得光看直播还不够,扫码加入诺言 — 向内看,向外走,我们一起:)
▲ 扫码即可减免50。
- END -
推荐阅读
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诺言,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奴隶社会”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奴隶社会公众号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