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婚礼梦,是否被现实击溃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6-16

法国人类学家范·根纳普认为,婚礼的仪式是一种过渡性仪式,它是一种对所属权的展示和对婚姻关系的公众认可。理想化的角度讲,婚礼是两位年轻人告别过去和迎接未来的过渡仪式,然而在中国婚礼的意味复杂的多。


虽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繁冗复杂的婚礼越来越像演给别人看的流水剧本,“小”而“美”的婚礼才是她们心中想象的婚礼。然而父母辈并非这样想,它背后所承载的是人情世故与礼尚往,婚礼变成了传统和当下对峙的“战场”。


 

为什么传统婚宴依然占据主流市场?

 

找一个婚庆公司,选择一家酒店办婚宴是我们最常见的类型。大点的城市还好,仅是一顿饭的功夫。小一些的城市这个过程复杂的多,还会有婚宴前的接亲、抢亲和婚宴后的闹洞房等环节。这样的婚礼一般中西合璧风格,出场时穿着婚纱宣誓、听从司仪上演啃苹果的中式游戏,再换一套旗袍礼服挨桌敬酒。如果要遇上一个油嘴滑舌聒噪的司仪,那么这场婚礼简直是一种灾难。

 

既然传统婚礼越来越变味,为什么依然还是占据着婚礼的主流市场呢?

 

今年刚结婚的金融圈小未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婚礼一事上他考虑的比较现实。“这类婚宴一次性完成了招待朋友、亲戚、同事的功能。对请谁不清谁双方都不会有太多的争执,最重要的是谁也不得罪,收到的红包基本上可以平掉当天的婚宴费用。”用他的话来说,“曾经掏出去的红包,现在终于能收回来了。”这样想的人占大多数,受中国传统的酒桌文化影响,婚宴消费成为结婚消费最重要的环节,占到整体花费的 60%以上。



与此相反的,是女性普遍向往的婚礼仪式——目的地婚礼,一望无尽的海边和广阔的草坪,自助餐和婚礼后的爵士派对,完全是电影里那套玩法,显得十分洋气。


决定去巴厘岛办婚礼的好朋友王越就受到了一家人的反对,家里的人理由很具有代表性:首先去巴厘岛的交通费和食宿费是一笔不菲的数目。按照王越和他老公的收入,他们如果选在境外办婚礼,所能负担的人数只够20人,去掉家里的至亲和伴郎伴娘,只有8个名额给到双方的好朋友。


其次,王越的父母认为,目的地婚礼不仅花费高昂,还特别得罪人。请谁不请谁她和老公吵了很多次,家里老人给了压力,发过来的名单就占了所有人数名额。最后王越放弃了去巴厘岛结婚的想法,选择了她不喜欢的传统婚宴,“过去我把婚礼这个事情想成是我和我老公以及双方家长的事情,还是我单纯了。”一个婚礼办下来,王越脱了一层皮,如果不是她及时阻止了自己的浪漫婚礼的梦想,“没准我会因为婚礼而结不了婚。”

 

两个婚礼

 

婚礼在中国早已被异化成为了礼尚往来与人情世故。如同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一样,中间充满了许多天然的矛盾。我和许多女性朋友聊过,大部分都有着十分不切实际的浪漫,就像《小王子》里对于仪式感的描述,小王子问狐狸,为什么需要仪式感。狐狸说,仪式感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就像少女时对婚礼的梦想,遇到现实瞬间就被击溃。



那么,是否对此就没有解决方案了?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非常喜欢的婚礼现场。是朋友孟奇和Yvonne的婚礼。孟奇是河南人,Yvonne是台湾人,两人都在北京生活。两人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他们对待婚礼的态度郑重而松弛。郑重在于Yvonne认为,婚礼是一种和世界宣布的仪式,最重要的是跟彼此宣告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夫妻。松弛在于他们对待婚礼的解决办法,和那些为准备婚礼而崩溃的夫妻不同,他们将婚礼变成了一场朋友们的聚会。

 

那是几年前立夏的北京,当时Yvonne已经有了五个月的身孕。北京春夏之际天气凉爽,他们在蓬蒿剧场的天台上举行了自己的婚礼。好朋友们组建了一个婚礼筹备委员会,负责场地布置、海报跟邀请卡设计、现场乐队、婚礼流程麻雀虽小样样俱全。Yvonne穿着台北朋友设计的头纱和手套,两人穿着日常的白衬衫和白短裤,在夕阳快落的时候完成了仪式。后来就是朋友们一起在夏日来临前喝酒、撸串、谈琴唱歌。



Yvonne说,这是给我们与朋友的婚礼。它简单、纯粹、没有负担。双方父母都没有到场,把所有京城的朋友聚在一起应该是这个仪式里最美好的部分。朋友们按惯例有的给了红包,但Yvonne印象深刻的是收到了很多奇怪的结婚礼物,一整组雕刻刀具和古老的烛台。可以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参加过的最意义的婚礼。在台上,他们收获了朋友真挚的祝福,站在台上的时候我隐约看到很多朋友眼角的泪光,那瞬间,似乎婚礼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过了一段时间,孟奇和Yvonne给家里人准备的婚礼在河南举行。Yvonne回忆说,婚礼的所有事情都是孟奇父母一手准备,他们尊重长辈们的安排,两人头一天抵达河南,在那里拥有了有趣但像完全是两个世界的婚礼。



在婚礼一事上,传统与纯粹的对峙从来没有消停过。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报道,说的是为什么在婚礼仪式上新娘的父亲要陪同女儿走上红毯,亲手将女儿交给新郎,这一传统源于1549年英国国教的祈祷书,象征着婚姻更像是一笔交易,亲手交付女儿的仪式就好比资产的移交。所以,婚礼的本质本身具备着特殊的社会属性。

 

年轻人希望自己的婚礼小而美的愿望在近些年也正在得到理解和支持。从一个婚恋平台的调查来看,20%的新人在不举办结婚典礼的情况下,会分门别类地邀请同事、亲友参加答谢会,即保留公开性,又满足了婚礼人情化的需要。



    大家都在看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诗意中国】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阅读38909
婚礼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